當前,伴隨著外部發展環境的重大變化,財經高校必須加速實施升級改造,通過知識體系更新、培養模式創新走出發展新路。
新的環境
財經學科屬文科范疇,但具有與其他文科明顯不同的兩大特征:第一,財經學科與治國理政、發展經濟、企業管理密切相關,具有更強的實用性;第二,財經學科在研究和實務領域使用工科的研究工具及方法較多,具有更多的工科特征,屬于文科與工科的融合。這也就意味著,受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財經高校的外部環境變化更為復雜。
當前,國內外經濟社會環境的巨變對財經高校的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可概括為三新。
信息技術革命新突破。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突破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技術創新方面,也體現在社會發展模式創新方面;新業態和新模式不斷地涌現,大大縮短了財經理論的更新周期。
中國經濟發展新成就。一方面,中國的綜合國力躍上新的臺階,預計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將突破100萬億元,經濟規模與美國的差距不斷縮小;另一方面,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增長速度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居于前列,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升。
中國未來發展新要求。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從追求高增速轉向追求高質量;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
新的問題
近年來,伴隨著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財經類專業在經過持續快速發展后開始呈現出增長乏力的勢頭,并初步顯露出現有知識體系和培養模式與社會進步不相匹配的問題。
一方面,知識體系的更新與優化不及時,最新的研究成果未能吸收進教學體系,中國經濟增長的經驗與規律未能得到科學梳理和系統闡釋,對西方話語體系的過度信任依然存在,畢業生難以適應中國經濟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國際競爭不斷復雜化的新要求。
另一方面,對受教育學生的變化不敏感,培養模式調整不及時。隨著社會的快速進步,我國大學生的特點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與互聯網共同成長的一代人,在多變多元的社會思潮、功利色彩鮮明的應試教育影響下,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方式都具有信息化工具使用嫻熟、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目標多元等明顯的時代特征;對財經高校而言,由于其知識體系受思維、意識形態等因素影響較大,學生特點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培養效果,因此受到的影響相對更大。
新的路徑
面對發展環境的新變化,針對財經學科存在的新問題,財經高校應在近日發布的《新文科建設宣言》指導下,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探索新的發展路徑。
首先,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系統梳理中國發展背后的經濟規律及內在邏輯,加強扎根中國大地的理論創新。其次,研究和闡釋我國改革開放背后的制度優勢,我國一系列經濟政策背后的經濟邏輯合理性,讓理論自信建立在嚴密的學術推理上,讓制度自信建立在嚴謹的學術邏輯上。
強化人才培養的價值引領。財經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公職人員的重要來源,因此立德樹人對于財經專業的學生培養而言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要大力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通過案例教學等形式強化學生以產業報國的理想信念和為培育有國際競爭優勢的企業而奮斗的家國情懷;要通過專業導論等課程讓學生充分認識財經類專業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價值,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勇擔歷史重任的擔當與勇氣;要依托第二素質課堂,通過專業競賽、社會實踐等形式,讓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奮斗精神在實踐中得到不斷強化,在學校始終保持一種永不懈怠的學習狀態,就業后勇于到基層一線、直面工作難題、敢于攻堅克難;要把學生的法律素養、品德修養與財經職業素養培育結合起來,打造品行端正、素質優良、知法守法的專業人才。
推進學科專業的持續優化和課程改革。緊扣我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高質量發展的新需求,緊跟第四次產業革命新趨勢,積極推進財經學科與其他文科知識融會貫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打造一批財經學科與其他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新專業,推動財經專業結構不斷優化、建設水平不斷提升。以課程建設為重心,以高質量教材建設為抓手,優化乃至重構專業課程的知識體系,在確保課程內在知識體系穩定的前提下持續推動教育教學內容更新,特別是要針對我國未來發展對財經人才的需求推出一批新課,編寫一批符合國家要求、融合最新學術觀點、體現最新實踐進展的高質量教材。面對新一代大學生,要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堅持推進線上線下有機融合,打通學校與實務部門、國內與國外的溝通障礙,實現人才培養上的多主體協同,打造育人的全鏈條,將“互聯網+”升級為“+互聯網”,培養學生的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
作者:董兆偉(河北經貿大學黨委書記)董葆茗(河北經貿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