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畫被埋在記憶中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日前,第六屆全國架上連環畫展走進蘭州、西寧等地。放大版“小人書”不僅讓大批老連環畫迷直呼過癮,也憑借富有時代氣息的藝術張力吸引了很多年輕人。
12月6日,上海交通大學海派連環畫設計展落下帷幕,而這場關于連環畫傳承與創新的行動依然在進行。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海派連環畫基地策劃了系列講座、展覽、課程等,讓連環畫走進廣大學子的生活,并通過連環畫形式講述中國故事、校史故事等,激勵當代學子“愛國榮校,飲水思源”。
12月7日至13日,江蘇省少兒數字圖書館推出的“每天一本連環畫”活動,吸引了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圍觀,“一個小板凳,一本連環畫看一天”的畫面仿佛是幾十年前的場景再現,經典“小人書”讓一代又一代孩子的童年多了一抹色彩。
連環畫,最早叫作“連環圖畫”,俗稱“小人書”,是用多幅畫面敘述一個故事或事件發展過程的繪畫形式。有學者指出,連環圖畫這種創作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青銅器紋飾。兩千多年來,這種藝術形式有諸多變化,直至晚清,隨著石印技術的興起,它的樣式才逐漸固定下來——一般以圖為主、以文為輔,內容兼有文學性與歷史性。“連環畫”這種叫法出現較晚,大概在1927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連環圖畫三國志》之后,它才逐漸成為一個通行的專有名詞。
連環畫曾盛極一時,紅遍天南海北、大街小巷,因此成為幾代人刻骨銘心的記憶,也造就了一大批直到現在仍對“小人書”情有獨鐘的連環畫迷。
從新中國成立開始,隨著新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連環畫專業出版社大眾圖畫出版社成立,第一份全國性連環畫刊物《連環畫報》創辦,高質量連環畫創作逐漸迎來高峰。1951年前后,僅上海出版的連環圖畫就有約三萬種,發行量超過三千萬冊,而在出租書攤上經常流轉的就有一萬多種。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連環畫的內容、題材、表現形式、表現手段更加豐富,產量也屢創新高。1980年,全國出版的連環畫已達1000余種、4億多冊,之后幾年仍然保持增長態勢。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現代傳媒的迅猛發展,連環畫開始受到較大沖擊:1991年,連環畫的出版品種下降到350種,發行量僅數百萬冊;到1995年,原來紅遍大街小巷的“小人書”已悄然“躲到”忠實讀者的書架上或倉庫里。有人甚至說,連環畫從傳播教化讀物轉變成了收藏品。
其實,關于“過氣明星”連環畫的新故事每天都在接連上演。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鐵道游擊隊》《三國演義》套書,丁世弼的《紅樓夢》,沈曼云的《濟公傳》,趙宏本的《八仙過海》,錢笑呆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賀友直的《山鄉巨變》,劉繼卣的《鬧天宮》,程十發的《孔乙己》等依然是不朽的經典。
今天,連環畫不僅是孩子們的知識樂園,也成為大人們的記憶宮殿。那些曾經圍著“連環畫書攤”轉的小孩早已為人父母甚至兒孫滿堂,他們中很多人依然享受著偶爾手捧“小人書”的幸福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社會各界在行動,美術界迅速創作出《致敬中國》《疫情》《一線奮戰》《心愿》《致敬白衣天使》《返崗》《宅家抗疫》《使命》等積極向上、富有正能量的連環畫作品,或宣傳科學抗疫,或謳歌抗疫英雄,或弘揚抗疫精神,極大地鼓舞了人民抗擊疫情的信心與決心。9月3日,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開展“‘小人書’中的烽火歲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連環畫展”,展出全國40余位著名連環畫家的200余幅經典作品,講述中國軍民浴血奮戰、抵抗侵略的悲壯歷程,警醒民眾銘記歷史,維護正義,珍愛和平。
近年來,很多省市每年都會推出“每天一本連環畫”“每天一本小人書”活動,為讀者提供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氣派、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新時代精神的優質連環畫作品,如《國學故事大型連環畫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圖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連環畫,用連環畫講述新時代中國故事,弘揚新時代中國精神,在普及知識,宣傳思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各地還通過開展連環畫進校園活動弘揚傳統文化,并在網絡平臺上推出“中國連環畫”“連環畫在線看”“向日葵連環畫”等內容,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連環畫特有的文化與藝術魅力已深深根植于代代讀者心中,雖然歷經歲月變遷,幾度沉浮,仍以其獨特的方式踐行著神圣使命,依然是傳承優秀文化、弘揚時代精神的重要載體,在時代的召喚下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