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實習”亂象體現出背后的道德問題
2020-12-25 13:44:42 來源:光明日報
1
聽新聞

作者:肖羅(教育研究者)

近日,有媒體揭露“付費實習”市場亂象:圍繞大學生想去“大廠”(指大型互聯網企業)、大機構實習的需求,一些中介編織出有償實習暗網。聲稱付費數萬元后,便可“全部免面試,包過”者有之;遠程“打雜”,虛耗時間,與公司和實習導師的聯系極為微弱者有之;構建假導師、假項目、假機構等徹頭徹尾“假實習”者有之。

“付費實習”市場亂象愈演愈烈,危害了消費者權益,影響了企業選人用人秩序,擾亂了市場法則,腐蝕了職場生態,帶壞了社會風氣,亟須整治和規范。

近年來,隨著國內人力資源專業化程度逐漸加深,實習和簡歷成為眾多求職者求職的重要參考。伴隨著高校畢業生規模不斷擴大,機構差異不斷增加,多年前威爾·史密斯主演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里,男主角為一個實習名額忍受6個月無薪水的橋段,在當前我們的畢業實習市場中也逐漸找到了某種相似的影子。

時代發展日新月異,市場首先嗅出了其中有利可圖的味道,監管顯然還沒有來得及做好準備。而“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取證難、維權難、沒有先例,導致了亂象的急劇擴張,以至于許多年長些的人初次聽到這種情況,竟然難以置信。

“付費實習”亂象毫無疑問首先是法律問題。公司員工以個人名義利用信息左右實習人選而牟利,涉嫌不當利用公司利益牟取私利、賬外款項不合法,甚至受賄。中介公司宣傳實習包過,炮制假機構、假導師、假實習則涉嫌虛假宣傳和欺騙欺詐。學生無疑是這些違法活動的受害者。要扭轉局面,首先要加強基于法律的市場監管,采取有力的手段遏制這些違法犯罪行為。

“付費實習”亂象其次是教育問題。目前高校的就業教育,有沒有根據這些新情況,補上教育這一課,讓學生擁有更加正確的就業觀、更加敏銳的風險意識、更加堅定的維權意識?有沒有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了解“付費實習”的局限、風險和邊界?如果教育和預防走在前面,就能防止許多不法分子乘虛而入。

“付費實習”亂象當然也體現了背后的道德問題。當實習異化成一種純粹的裝點門面,當追求機會開始依靠金錢多寡,當新興的市場需求馬上成為虛假、詐騙、利益輸送等重災區,很難說這里面道德的約束力沒有出現問題。還好社會尚有公論,法律仍有底線,這一亂象應當為當前道德問題敲響警鐘。

在厘清以上問題的基礎上,還有必要通過公益的途徑,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持續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和工作崗位,如此才能解決上述諸多亂象,為大學生就業市場保駕護航。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