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找回一群簡單的少年
2020-12-25 13:59:35 來源:中國青年報
1
聽新聞

如果你愿意多一分勇氣,甚至是孩子般的傻氣,相信友情,你的困局可能因此有了突破的出口。

在天氣寒冷刺骨的北京晚高峰,我打車40分鐘去見一個最近無比喪的朋友。她晚上還要加班,只能聊30分鐘,在高效的節奏中,我們條理清晰又情緒飽滿地把困境和解決方案討論完畢。聊完后我送心情轉好的她回公司繼續“搬磚”。臨走時,她說:“啊不管多難,活著就一定有好事發生,比如還能和朋友抱團取暖。”

當我把這個故事情節告訴同事,感慨該畫面非常具有戲劇感時,同事評價:“我覺得,你的行為非常少年。”

今年元旦時,我自信這一年會是大發展“幸運年”,也規劃了一些非常酷炫的旅行計劃。回想被疫情攪亂的2020年,到底有什么是秩序沒有崩壞,甚至向好的部分呢?也許我會把友情列在第一位——我個人的朋友圈“加固”了,甚至圈子還擴大了不少。

明明是大家相當長一段時間可念不可見,現實交集最稀疏的一年,我反而對“朋友”二字有了前所未有的感觸。

或許是因為2020年教會我們,可以一種更簡單的心境去面對無常的劇情。當不可抗力越來越暴擊你的生活,偶爾“少年氣”地面對生活打擊,不失為另一種有效方式,比如重拾一段微弱的關系,問一聲“你還好嗎”,或者毫無掩飾地告訴他:“我不太好”。

最早讓我感到“朋友圈重啟”的,是個原本只在社交網絡上有“點贊之交”的遠方網友。

此前我對線上和線下的友情分割鮮明,因為共同興趣愛好而在社交網絡上相聚的網友,往往止步于遙遙相望的關系,絕對不會讓三次元的生活介入到網上關系里。

然而,在年初疫情剛暴發不久,一個在網上互相關注的朋友,深夜忽然給我發多條超級長的微博私信語音——在此之前,我都完全不知道微博私信還能發語音。

她猛然闖入,開麥傾訴,核心主題就是:生活很爛,自己過得很不好。

這個網友挺年輕,剛留學回國,處于初入社會的十字路口,諸多困惑糾纏在一起:人際關系尚未建立,疫情打亂了求職計劃,宅家和父母朝夕相處十分煩惱……

那個夜晚,我一條條聽完她的語音,確信自己能給到一些安慰和建議。于是我們加了微信,還通話聊了天。

很多問題是需要時間和努力才能慢慢解決的,不過有朋友可傾訴,能讓我們暫時逃離崩潰的情緒,收拾心情,睡個好覺,明早元氣滿滿地去攻克難題。

超乎我想象的是,那個猛然闖入的陌生網友姑娘,性格和我頗為投緣。一個原本“二次元的客氣網友”,成功轉化為“三次元的溫暖親人”,半年來,前后在三座不同的城市約飯喝酒聊天,依然有說不完的話。

最近她說:“真的不能仔細回想那一晚,否則‘尷尬癌’要犯了。總覺得自己好冒失,頭腦一熱,就給你狂轟濫炸發那么喪的消息,換個人肯定直接忽略或嘲笑我了。”

我說:“幸好那個夜晚我回復了,不然今年會喪失多少暢談的樂趣。”

摧毀正常生活秩序的疫情,也成了我們審視自己周遭親密關系的“顯微鏡”。尤其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的烏云籠罩在大家心頭。但如果你愿意多一分勇氣,甚至是孩子般的傻氣,相信友情,你的困局可能因此有了突破的出口。

另有一個朋友,今年春節前瀟灑地辭掉糟心的工作,準備去另一個大公司東山再起,年后卻發現自己陷入無業游民狀態。起初,她每天沉浸在后悔、煩躁的情緒中,不斷在微信群里怨天尤人。

一開始,我們是安慰和鼓勵她,緊接著意識到,相較于“雞湯”,她更需要肉眼可見的未來,于是我們積極分享招聘信息、推薦她可考慮的去處。

雖然我們的大部分方案并未直接幫到她,但她獲得了支持感,漸漸不再抱怨了,有一次,我偶然在網上看到一個和她風格類似的UP主視頻,提議她不如趁著自由身,發揮善于主持和組織活動的特長,自己搞點“事業”。她當時覺得這個想法有點瘋狂,但我們都沒料到,我這個無心插柳的建議,竟成了她重振旗鼓的關鍵。

在本以為“注定失敗”的2020年尾聲,這個朋友已然注冊了自己的視頻咨詢公司,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合伙人,自此投身到火熱創業征程中。

最近一次見面,這朋友笑著遞給我一張她親手設計的名片,說:“這一年好刺激,要不是你們支持我胡鬧,我現在還到處喪著臉投簡歷呢!”

想來我和朋友們,果真是因為全身冒著熱乎乎的傻氣和天真勁兒,跌跌撞撞奔跑過了這一年。每個人都是善良和勇敢的,所以你看,結果不算糟糕,一切都會過去。

2020年,我的朋友圈反而長出了暖人心的煙火氣,以及彼此推動的生命力,我們重新找回一群簡單的少年。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