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安革命老區三天兩夜的密集采訪中,一個問題一直縈繞在記者腦海:當地在傳承紅色基因,緊抓革命傳統教育的過程中,是如何對青少年的知識灌輸與情感培育進行有效銜接的?接受采訪的黨史研究專家、基層理論宣講員、學校教師、革命博物館工作人員均從不同角度給出了答案。
在六安職業技術學院,“蒲公英支教團”成員、大二學生祝子龍回憶起他在支教過程中的一件“小事”。2019年12月的一天,祝子龍前往位于六安市金安區翁墩鄉的成功希望小學支教,為學校30多名二年級小學生上了一堂“校園安全”普及課。幻燈片放完了,離下課還有十分鐘,為填補時間空白,他給孩子們講起了上將洪學智的少年故事。祝子龍清楚記得,當時舉手提問的小朋友有很多。
祝子龍說,成功希望小學里的孩子們大部分是附近鄉鎮的留守兒童,而他本人也曾是一名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日子很難,要自己克服很多心理上、生活上的困難,這個時候榜樣的力量特別重要”。
通過分享自己作為留守兒童的相似經歷,來自“蒲公英支教團”的祝子龍與成功希望小學的孩子們實現了情感互通,通過分享革命英雄的少年故事,紅色的種子在孩子們年幼的心靈上扎下了根。這大約就是六安革命老區在傳承紅色基因、強化革命傳統教育過程中一個平凡而又典型的案例。
傳承紅色基因并非無本之木,需要制度與政策的頂層設計。早在2017年,六安就制定印發《2017年全市“紅色基因傳承工程”實施方案》。2018年,當地又成立“六安市紅色文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通過樹立紅色名片、推介紅色資源、保護紅色遺址、編纂紅色叢書、宣講紅色精神等多種途徑營造紅色氛圍。
當宏觀的政策與制度構建完成后,情感通道的搭建就變得迫切而重要。其中,學生思想工作的開展,社會志愿組織的培育,家教家風的養成就成為影響紅色基因能否滲進血液、浸入心扉的“最后一公里”。
在六安市金寨縣第二中學(九年制完全中學),小學四年一班的詹柯怡已經是學校里的“小名人”,她多次在校內外的紅色故事演講比賽中獲獎。一個8歲的孩子為何能對諸如王明玉、詹大南等眾多革命英雄的故事了如指掌、如數家珍?小女孩驕傲地回答:“早就知道了,爺爺每次帶我去紅軍廣場散步時,都會隨口講上一兩個。”雖然,稚嫩的孩子現在還不能準確指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具體地理位置,雖然在紅色故事讀本中遇到生字還需要奶奶幫忙標注拼音,但她幼小的心靈里已深深種下紅色的種子。
作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革命戰爭時期,六安曾走出108位開國將軍,孕育了大別山精神等寶貴精神財富,革命老區金寨縣更是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的主要發源地,十萬金寨兒女為國捐軀。曾經,彪炳史冊的赫赫功勛成為老區人民在新時代砥礪前行的不竭動力;如今,為了弘揚革命傳統,賡續紅色血脈,老區六安又一次站在了時代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