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培育時代新人,新課程展現新特征
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育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是新時代基礎教育育人目標的高位定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高中新課程方案”)予以明確寫入,重申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功能,即要為全體國民素養(yǎng)奠基、為高等教育輸送合格生源、為學生走入職業(yè)和社會做好準備;強化了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目標等。對教育者或受教育者個體來說,在明確新課程方案對高中教育宏大目標定格予以重申的同時,還要清晰地知曉更為具體的改革變化,比如在育人思路、內容、方式上的精進。只有切實地感知到新課程與我們自身的密切關聯時,課程的育人合力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新課程方案在課程門類結構、內容方式、學習要求以及課程外部關聯因素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變化提升。課程結構門類被調整,在課程屬性上把三類課程調整為兩類課程,即把21世紀初確定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調整為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在功能與要求上將不同類型的課程分為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在過程與評價上,實行學分制,學生需要修滿144個學分,合格者方可畢業(yè);同時,新課程方案要求加強學生的發(fā)展指導,增強課程實施的保障力度;等等。所以,除了高中教育的性質定位和育人目標方向等宏觀定格外,這輪新課程方案在育人思路和育人過程上的精進中還呈現出以下幾個鮮明特征:
基礎全面,德智體美勞全面教育,全學科推進,打好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盤;
特長凸顯,必修、選修有機結合,應答個體興趣與需求差異,特色育人持續(xù)深化;
素質厚實,加強綜合實踐學習,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培植寬厚的綜合素養(yǎng);
規(guī)劃引導,教、導結合,全員參與,幫助學生更好地規(guī)劃高中學業(yè)與未來生涯;
共育增強,校內外協(xié)同,學校與家庭、社會合力育人。
由此來看,課程之于高中教育的樞紐地位正在被空前加強。新課程如何高質量地落地,如何堅定守正、銳意出新?怎樣夯實基礎、凸顯特長?誰來指導、怎么共育?對這些命題的破解,既關乎課程建設本身,更關乎高中乃至教育全局。
守正立足國家課程,以新方式提升育人質量
國家課程是國之教育的主要載體,擔負著培養(yǎng)國民和公民的雙重職責。根據新課程方案,國家課程的科目包括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含信息技術與通用技術)、藝術(含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勞動。國家課程的必修不少于88學分、選擇性必修不少于42學分,二者合計130學分(新課程方案規(guī)定,普通高中總學分為144)。從學分結構來看,顯然,應主要依托并夯實國家課程來增強五育、實現新時代的育人目標。
國家課程是五育并舉的主體支撐,對育人全局起著決定作用,因此必須提高國家課程的質量。一是應保障國家課程根據課程標準開齊開足開全。其中的挑戰(zhàn)主要來自國家課程中的非高考科目,受制于傳統(tǒng)考什么、學什么的觀念認識,五育之中的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面臨著基礎條件挑戰(zhàn)和觀念挑戰(zhàn)。國家已經對此出臺了系列的政策,學校、家長和學生也應洞察教育變革之趨勢,從綜合素質發(fā)展需要和厚積未來潛力的角度,以實際行動擁抱變革。二是圍繞國家課程的特點和實施要求,深化課堂變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系統(tǒng)配置課程資源、改進統(tǒng)一測試與校本評價,全面提升國家課程實施水平和育人質量。
當然,提高質量,在當下特別需要警惕新課程被舊思維牽絆。比如新舊質量觀問題,新課程方案要建立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的質量觀,不再是傳統(tǒng)單維度的、靠分數高低來衡量的片面質量觀;是注重過程、方法與結果協(xié)同的質量,不僅是結果為王的質量。再比如,提高課程質量的方式方法問題。新課程方案特別強調要轉變育人方式,推動新型多樣化的學習,注重學思習行的有機關聯結合,克服過度依賴死記硬背、灌輸刷題之類的機械訓練方式。所以,當應試的土壤還比較深厚、現實升學訴求還非常強烈時,對于國家課程,我們要防止舉著“高質量”的旗號滑入扎扎實實刷題訓練、考試求分的舊的教育教學套路里。
出新涵育興趣與經歷,打造新校本課程
普通高中國家課程面向全體高中和全部學生,注重教育教學基本盤,難以兼顧校際差異和學生多樣化的興趣與需求,需要有一種形態(tài)功能的課程來彌補,校本課程應運而生。新世紀以來的兩輪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第一輪提出設立了校本課程,這一輪繼續(xù)保留,足見校本課程在辦學育人中的重要地位。
根據新課程方案的規(guī)定,校本課程的科目包括學科提高/拓展選修課,跨學科學習/專題教育課,不低于14個學分。這樣的課程與學分結構要求,對不同地區(qū)學校和家長而言,帶來的反響可能不同。
教育總體基礎相對薄弱的地區(qū),主要面臨的可能是填補課程空間與家長質疑的雙重挑戰(zhàn)。受制于觀念、師資、資源、升學壓力等主客觀因素,盡管第一輪課程方案提出了開發(fā)實施校本選修課程的要求,但是存在于廣大教師和家長頭腦中的還是高考科目,必修的是必修,必修擠占選修的情況也比較多見,造成部分課程時空被擠占問題,實際上導致校本課程的功能沒有被很好地釋放出來,所以事實上落地情況并不理想。而今,面對新的課程方案,這類地區(qū)的學校和家長,如何真正認識到校本課程蘊含的育人價值,如何切實地調動人力與資源把校本課程充分開設起來,真正照顧到學生的差異和選擇需求,實際上又是新的挑戰(zhàn)。
教育總體基礎較好的發(fā)達地區(qū),如上海,面對新課程方案,則面臨著如何挖潛和提質的雙重挑戰(zhàn)。新課程方案之前,上海根據國家的授權,形成自己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課程分基礎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課程三類,其中基礎型課程面向全體,落實國家高中教育的總體要求;拓展型課程包含語文、數學、化學等基礎型課程的拓展,也包含學校自主開設的校本課程;研究型課程也可以來源于校本課程。學校實際上用以開設校本課程的時空還是比較寬裕的,這為學校以課程適應學生興趣和差異、彰顯育人特色、打造育人品牌提供了可能。新課程方案中校本課程14個學分,相比之前而言,時空被壓縮。所以,當下如何用足這個空間,并合理挖潛、提升品質,這則是上海等地區(qū)的新挑戰(zhàn)。
不同地區(qū),都有各自的挑戰(zhàn),那么,出路在哪里呢?國際經驗已經表明,校本課程根本價值在于更好地滿足學生差異化的興趣需求、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進而綜合提升育人質量。校本課程不是有無的問題,而是如何提高品質、增強功能的問題。無論是教育相對發(fā)達地區(qū)還是相對薄弱地區(qū),都值得探索深化。面對新課程方案關于加強國家課程地位和功能的要求,“應做實做強‘國家課程’”的觀點高頻出現。在強化這些認識的同時,我們也要敏感地意識到,當普通高中多樣化發(fā)展還不夠深、課程多樣化的基礎還不夠厚時,要防止打著“加強國家課程”的旗號擠壓校本課程應有的時空,最后又滑入片面搞好考試科目的舊樣子里。
下沉增強學校課程守正與出新的主體功能
推動課程守正與出新,是課程各利益相關方的共同責任,其中,學校是育人的主陣地,課程實施的主現場,是課程實現守正出新的基礎與關鍵。學校發(fā)揮課程建設實施的主體功能,是必需和必須。
學校“守課程之正”主要表現為守定課程培養(yǎng)國民的首要功能,守住國家課程對實現“五育并舉”的支柱地位,守準新時代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學校“出課程之新”主要表現為推動課程門類內容的有機豐富、樣態(tài)的創(chuàng)新、實施過程方法的創(chuàng)新、修習與管理方式的創(chuàng)新、結果評價與利用的創(chuàng)新等。完成守正出新的使命,第一是要把國家課程藍圖轉化成科學可行的課程施工圖。國家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好比課程藍圖,注重的是總體目標、系統(tǒng)性結構、統(tǒng)一的內容及標準的設定。具體到每一所高中學校,還需要結合自己培養(yǎng)目標、學生特點等實際情況進行基于標準的合理化調適。調適的主體是學校,調適的結果就是形成課程施工圖。比如,有的高中著眼多樣化辦學和特色育人,依托國家課程和特色校本課程加強特色教育,必然會加強原有課程門類的相關內容和(或)增補新門類新內容。這就產生了第二個要求,即學校必然要挖掘課程的物理時空與內容空間、構建支持體系,探索如何對課程實施的過程方法、修習與管理方式、結果評價與利用等進行創(chuàng)新;如何對新課程所倡導的大概念教學、任務群教學、單元教學、項目化問題化學習等的科學應用。總之,學校還應依據自己的施工圖高效率和高效能地生產出具有本校特點的高質量“產品”。
從課程藍圖到課程施工圖,再到高質量的“產品”,這一流程要求學校不斷提高自身的課程領導力,也呼喚課程建設和實施重心下移,釋放和激活學校的課程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力。最近,《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進一步激發(fā)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教基〔2020〕7號)正式公布,對“保障辦學自主權”方面,明確規(guī)定:“鼓勵支持學校結合本地本校實際,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強化學校課程實施主體責任,嚴格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結合實際科學構建基于學校辦學理念和特色的校本課程。”“對于學科間關聯性較強的學習內容,可自主統(tǒng)籌實施跨學科綜合性主題教學……”這些規(guī)定為學校課程守正和出新提供了最為直接的政策依據和行動指南,學校應充分用好這個政策工具釋放的效應,而社會與家長則應看透政策背后蘊含的改革意義,從而支持學校的實踐變革,形成合力育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