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設要文史哲貫通,更好地聯結和闡釋科技與人文之間的邏輯
2020-12-29 11:16:02 來源:光明日報
1
聽新聞

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為培養具有深厚人文底蘊和創新思維的中文人才,傳統的古典詩詞教學如何能在現有的誦讀、賞析教育模式中,協同多學科,將技術進步帶來的深層次社會文化變革,以及新文科對人才培養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學過程,值得我們思考。

新文科建設要文史哲貫通,因而增添歷史文化知識學習,同樣是古詩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中國文學史上自古就重視“知人論世”,強調通過對作者所處歷史時代、人生經歷、創作背景的認識,將古典詩詞還原到它所處的時代。目前大部分中國歷史典籍幾乎都已被數據化,如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漢籍全文檢索系統、二十五史全文檢索閱讀系統、國學寶典等,研究資料的數據化從根本上改變了歷史研究者的工作手段和條件,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多元利用新技術手段,拓展古詩詞學習的歷史背景與理論深度,更好地走進詩中的喜怒哀樂。

新文科并不是新技術和文科的簡單相加,而要更好地聯結和闡釋科技與人文之間的邏輯關聯。黑龍江大學通過建設優秀傳統文化慕課,探索新文科建設的發展模式和有效途徑。《中華詩詞經典吟唱》課程基于MOOC的教學模式,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方式開展。在教學中,教師團隊以中國詩歌史、詩詞經典文本解讀為基礎,佐以古樂譜新編唱詩的音樂品鑒,培養兼備古典文學與音樂美學素養,充滿社會責任感和文化服務社會的意識,能將網絡科技手段與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新文科人才。“線上”課前的學習過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自我分析問題、自我總結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協作意識、人際交往能力與語言交流能力。“線下”課堂上的交流討論、評價反饋,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在學術問題上的深度思考,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提高人際交往交流的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與表達的能力。同時充分把握重大節慶日等時間節點,精心設計和組織與中華經典詩詞吟唱有關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在不同的文化實踐中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新文科建設強調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和教師建立平臺,打通大學課程建設與國家、社會需要的聯結通道,推進全方位協同育人。傳統的人文學科基本都是通過學科的知識體系來培養人才,除了畢業實習之外,社會實踐的比例比較小。根據新文科建設要求,需要增強學生運用人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中華詩詞經典吟唱》課程將古典詩詞教學的實踐環節圍繞課上和課下兩個階段的學習活動進行整體設計:課上選擇適合的教學媒體軟件,根據不同教學模塊選擇適合的方法,如采用翻轉課堂、對分課堂等;同時建構完善的學習評價設計,如,學生將自己的古詩詞吟唱作品上傳平臺,學生互評打分,網絡計分,形成課上實踐作業評價,有效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學生學習的參與度。課下組織校內學分認證的學生成立“大學生古詩詞吟唱志愿者服務團隊”,依托教育部“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特色展示項目“唱響中華詩詞經典,打造人文校園”活動要求,要求參與學生撰寫活動計劃書并實施現場教學,走進中小學、社區、融入大學生三下鄉活動。

作者:劉冬穎 (黑龍江大學文學院教授)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