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末和節假日,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在北京后海北沿宋慶齡故居大門的匾額上,一群肩披綬帶、精神抖擻的孩子就會出現在這里,為來自四面八方的觀眾講述發生在這里的歷史故事,他們有響亮的名字——“時代小先生”。
“小先生”是個不平凡的稱謂,既體現了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尊師重道的優秀傳統,也蘊含著近代以來仁人志士革故鼎新、教育為公的艱辛探索。為振興中華,孫中山先生倡導“天下為公”,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積極響應,并創立“小先生制”付諸實踐。上世紀40年代,宋慶齡先生通過她領導的中國福利基金會開展“小先生”活動,本著“試驗性、示范性”的原則,培養了300多名小先生,讓兩萬名兒童受益。
2011年,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時代小先生”計劃啟動,繼承和發展宋慶齡“小先生”理念和實踐,堅持不懈,與時俱進,將“小先生”的內涵和外延進行了豐富和拓展。發揮故居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的作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面向8-14歲少年兒童開展公益培訓、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國際交流等系列活動,引導少年兒童“知行合一、即知即傳”,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校外教育搭建的社會實踐平臺是中小學生學校教育的延伸,可激發學生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即知即傳人”,知行合一、發揮特長,終成有用之才。
作者:李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