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人民生活將更加美好、更加幸福,全國各處的農村,都會像魯家村這樣美麗富裕……”日前,在浙江安吉魯家村田園綜合體觀光小火車上,一位身材挺拔、臉龐黝黑的小伙子正在給游客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這個小伙子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一名在讀研究生。
課堂直通農村,實踐檢驗理論,研究生教學課堂放到農村一線,學生們向鄉村振興帶頭人學習,到鄉村實踐中提升自己,在服務社會中檢驗教學成果。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海穩表示,把思政人才培養放到基層、農村大地,能夠解決以往人才培養中理論研究和實踐能力“兩張皮”的問題,培養出的“黏著泥土”的研究生懂中國國情、篤定“四個自信”、了解基層狀況,對群眾充滿感情、能解決實際問題,并切實投身到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的廣闊實踐中來。
在基層歷練中增長知識才干
從2018年開始,杭電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培養方案舉行改革,規定在畢業所須修滿的27個學分中,必須包含“去全省設立的社會實踐教育基地進行不少于3個月的鄉村基層鍛煉,由鄉村勞動模范擔任社會導師”,這一必修環節占2學分。
“可以理解為,思政研究生須下農村鍛煉3個月才能畢業。”王海穩說,從2018年4月開始,學校共派出34名思政教育在讀研究生前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安吉,浙江省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縣——德清,以及浙江省生態農業縣——慶元,接受基層教育,在土地中接受實踐教育。
杭電推行“土地+”思政專業研究生培養新模式,源自對傳統研究生培養面臨問題的深刻反思:一是重理論輕實踐,以往培養的研究生理論功底不錯,但從學校到學校的普遍培養方式導致其對基層實際不夠了解,做出的論文往往“空泛化、表面化”。二是培養畢業生能力單一,思政專業研究生缺乏多元能力培養鍛煉的實驗室、企業等現實場景,而如今基層治理實踐日益豐富多元,基層、農村可讓他們在廣闊大地上提升認知、施展身手、鍛煉才干。三是研究生就業意愿局限于城市、機關、國企等相對舒適領域,較少前往基層、農村及艱苦欠發達地區。
楊楷是杭電馬院研一學生,2020年7月,他先到鄉村報到,向明星村支書學習。安吉的許多村干部是鄉村能人,能把當年經商的成功經驗用于經營鄉村。楊楷在上墅鄉劉家塘村接受鍛煉,村支書褚雪松帶領鄉親們把蝸牛山風景區搞得紅紅火火,村集體經濟越做越大,大家都跟著受益。
楊楷和褚雪松一起做群眾工作,一起做鄉村產業規劃,一起出去開會介紹安吉縣踐行“兩山”理念成功經驗。他們還合作為村子拿到了“全國文明村鎮”的硬核招牌。“社會導師的實踐知識和能力,對我的研究生學習是必要補充,我對中國的鄉村實踐理解更充分更深刻了。”楊楷說。
在鄉村實踐中研究解決問題
許多基層干部意識到,鄉村振興,最缺的就是人才,特別是有思想、有文字能力的大學生。
杭電畢業生張膽瓊在大竹竿村的鍛煉學習中“成功練級”。在一次走訪企業過程中,她發現村里的一家企業正申報高新技術企業,但由于資金不足,遲遲未建高新技術企業設備實驗室。在詳細詢問相關后,張膽瓊了解到,企業擁有兩項發明專利和6項實用新型專利。她研究了安吉縣的科技獎助政策,發現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可通過專利權質押融資獲得貸款,并享受20%的貼息補助。憑借自己掌握的知識產權方面的知識,張膽瓊著手幫助該公司準備專利價值評估材料等。經過近一個月的努力,依靠專利權質押,公司成功從銀行獲得了200萬元貸款。
受到這件事的啟發,張膽瓊把村里的企業都走訪了一遍,了解他們的需求,幫助有專利的企業提升專利價值。她還在十幾家專利代理事務所中挑選最具有競爭力的事務所,推薦給村里的企業,幫助提升專利申請量。目前,張膽瓊已研究生畢業,并投身安吉基層治理工作。
如今,在安吉縣余村,村民辦喜事興起了跳大鼓舞的新風尚。這個變化得益于在這里掛職鍛煉的杭電馬院研究生沈霄鵬。他剛到村里發現,同大多中國農村一樣,一到晚上六七點,余村的大媽們就在村里的文化大舞臺跳廣場舞。有舞蹈底子的沈霄鵬也加入了大媽們的廣場舞大軍,順利融入了村里的中老年社群。
從2018年6月開始,安吉縣禁止銷售燃放煙花爆竹。其實,作為美麗鄉村建設“模范生”的余村,更早就以村民自治決議的形式決定全村不放煙花爆竹??纱迕駛兓蚨嗷蛏儆行┬∴洁欤?ldquo;村里要辦喜事,不放煙花爆竹,沒有喜慶氛圍啊!”機靈的沈霄鵬很快就玩出了“新花樣”。他決定教大媽們跳大鼓舞,其實大鼓舞和廣場舞差別不大,但顯然更熱鬧,更能為婚嫁、喬遷、店面開張等喜事助興。本來就是“廣場舞明星”的沈霄鵬很快得到大媽們響應。隨后的日子里,一到周末,沈霄鵬就和村里的大媽們揮汗如雨,一起在村里文化大舞臺排大鼓舞。
“余村喜事大鼓舞已經是一道獨特風景了,既環保,又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我想它是兩山理論在余村的生動實踐,當然,我們要感謝沈霄鵬給我們帶來的生活新氣象。”余村老支書潘文革說。
在服務社會中檢驗教學成果
杭電馬院規定,研究生在鄉村實踐鍛煉,都要有相關科研實踐成果。3年來,研究生們共寫出《奮力打造踐行‘兩山’理念的全國標桿——以余村實踐為例》《抓住發展紅利期,占據旅游市場優勢地位——關于安吉魯家村發展的幾點思考》《盤活鄉村資源,打開兩山轉化通道研究》等20余篇論文,許多意見和建議頗有價值,被當地黨政領導采納。
“寫在大地上的論文,帶著對土地的深厚感情,既務實又接地氣,思政教育專業的研究生,了解了中國偉大實踐,才能更好地參與服務偉大實踐。”王海穩說。
據杭電一些研究生導師反饋,這些經歷過一段時間基層學習、勞動、鍛煉的研究生,呈現出精神面貌、現實認知、綜合能力的明顯提升。他們所寫的論文,廣泛涉及農村、基層的豐富治理實踐。在做實踐項目、處理實際問題中,對困難挫折及復雜問題不畏難,展現出較好的處理能力?,F在,思政專業研究生畢業后第一志愿去基層、農村的比例大為提升,目前有相當數量研究生已在基層、農村就業服務并嶄露頭角。
“這些年來,杭電馬院培養的研究生,知識結構和精神面貌大為提升,實踐證明‘校地合作,共謀發展’的研究生培養模式,不愧是一條新路子。”杭電黨委書記王興杰表示,鄉村基層缺人才,學生缺鍛煉,此舉深化了研究生教育體制改革,培養了學生向大地學習、于土地中躬行的深厚感情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