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育分走向育人,小學校里有大教育
2021-01-06 14:03:37 來源:中國教師報
1
聽新聞

一所城市中學在質量發展高位選擇課改,十年深耕不輟;一所百姓家門口的小學校,“低進高出”,讓每一個孩子都燦爛。

從完全中學拆分為獨立初中再成為教育集團領銜“名校”,陜西省西安市慶安初級中學十年磨一劍,始終堅持課改不放松,鑄就了城市中學優質發展的課改品牌。在學校“從好走向更好”的路上,本報持續關注,多次報道。如今再次回訪,探問學校十年課改的新價值,育人的新經驗。

——————————————————

一場甜蜜的婚禮,因為剛剛中考結束的學生突然“闖入”,變成了感動眾人的“告白”現場——這是年輕教師張蘊晗職業生涯教的第一屆學生,在她人生最重要的節點,“設計”了如此感動的時刻。

一節思維型課堂,學生6人一組在組長帶領下合作交流、研討共進,繼而在展示與質疑對抗中拓展思維,學科班長評分跟進,教師酌情點撥,每個人都在動手、動嘴更動腦。

這樣生動的場景、這樣平凡的故事,共同構建起陜西省西安市慶安初級中學(簡稱“慶安初中”)的教育新生態。不管是課堂上的教學互動,還是課堂外的師生關系,都在張揚一種成長的自信,解讀一種關系的美好,綻放一段生命的精彩。

慶安初中正以10年課改之功,深度詮釋新時代教育的質量觀,發展的生態觀,以及優秀的價值觀。

從育分走向育人,小學校里有大教育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這句話是慶安初中校長李冰走上課改之路后才有的體會。

10年前,她還是分管教科研和德育工作的副校長,選擇在學校高位發展時走出課改這一步,在今天看來實屬難得。然而所有人都清楚,在成績優異之時主動“動刀”風險很大。

教育是最經不起“折騰”的,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更無法“試驗”。選擇怎樣一條路能讓學校保持應有的活力,讓學生獲得分數的同時收獲更多生長的力量,讓教師在為成績拼搏的同時享受更多職業的幸福感?

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就這樣在西安老城區的傳統名校里穩步進行。

為了調動教師課改的積極性,學校以“全員下崗,競聘上崗”的重大改革,讓愿意改革的教師走上管理崗位,先行先試,從而激發活力,實行年級包干,強化年級組的管理職能;為了提升教師課改能力,學校組團外出學習課改經驗,邀請專家進校講學診斷,校領導全面沉入課堂,搜集問題,組建課題研究團隊共同破解,摸索前進;為了營造改革氛圍,學校早早地向區教育局打了報告,邀請上級領導、高校教授和一線課改先行者到學校調研指導,從不同角度形成“課改是趨勢、課改很重要、課改能出成績”的輿論;為了贏得家長支持,李冰與全校3000多名家長“面對面”,解讀課改是“成就孩子的素質教育”,把家長請進課堂,讓家長輪流“感受新課堂的魅力”,重新認識孩子的優秀……

2013年,學校經歷初高中拆分,正式更名為“西安市慶安初級中學”,李冰成為新一任校長,繼續帶領2000余名師生,在占地面積只有13.4畝的“小”學校里深化課改。

統計顯示,從2014年開始,慶安初中不僅整體成績在西安市蓮湖區公辦學校中始終保持領先優勢,真正實現了普通生源的“低進高出”,優秀個體的集中涌現。為了驗證課改帶來的持續發展力,慶安初中有意識的跟蹤調查發現,在新課堂里學習的學生,進入高中發展更全面、更積極,整體競爭優勢更大,拔尖人才也不斷顯現。

正是為了開啟更多學生的美好人生,慶安初中成立了“學生發展指導中心”,編寫了《學生成長手冊》,引導學生學會講述成長故事。2017屆畢業生梁喻瓊曾回味慶安初中三年時光,“最炫的體育藝術節,最熱鬧的科技節,最有意義的文化節,最鍛煉毅力的研學旅行活動,最有情懷的學長學姐返校會,這些都是我青春的美好記憶”。

學生們也在這樣豐富的課程和活動中獲得了不一樣的成長。參加“科技社團”的張宇昌在陜西省31屆科創大賽上榮獲一等獎,趙翌陽《一種用于拍照的簡易閃光燈渲染》榮獲國家專利證書。主持人社團的鄭佐鈺作為陜西省唯一的初中生代表參加全國“學憲法講憲法”比賽榮獲個人賽和團體賽三等獎。啦啦操社團在2018年、2019年陜西省操舞大賽上摘得多項大獎,女子足球隊也風生水起……

用普通百姓的話說,慶安初中是一所“低成本、高質量,學生喜歡的學校”。

此時的質量,遠不是當初的那個“分數”。從育分向育人的轉變,才是這種“硬邦邦”的“質量”背后最值得慶安初中人驕傲的辦學成績。正如長期關注學校發展的西安市蓮湖區教育局副局長張毅所說,慶安初中課改重實效,在過程中不斷修正、創新,具有持續的生命力。

從技術走向學術,小課堂里有大發展

課堂是師生生命成長的舞臺,這已經成為慶安初中團隊的共識。

所以,李冰總說:老師,你在課堂的姿態真美!這種美不是教師的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而是循循善誘、激勵點撥。

不善言辭的沈越因為思維型課堂開始敢于表達,更加自信;茫然無措的畢安朵在小組學習中與同學開始了深入交流;方鎬翔則表示“自己學會了自主學習,懂得了合作的意義”。

學生王嘉淇的媽媽看到孩子的變化,將學校教室三面墻都有的黑板比喻成“金色鑰匙”——“指導孩子打開知識的大門”。同樣是2019屆畢業生的劉家寧說,慶安初中帶領他走向更深的知識海洋,讓他充滿對未來的憧憬……

歷史教師王小雁說,學生畢業后經?;貋碚f,中學的合作學習真的讓他們自信自主,在名校也能通過競選當上班干部。

副校長郭宗惠的孩子曾經在慶安初中讀書,與許多學生一樣,成績不是最好的,但在慶安的“雕琢”下,青春很豐盈,成長很快樂。

在一些學校,課堂教學模式常常讓教師無比糾結,但慶安初中卻在學習借鑒先行學校課改“技術”上下了大功夫,不僅形成了思維型課堂的模式建構,更讓課堂技術產生了育人的深層次價值,變成了“學術”研究和推廣的抓手。

在這樣的改革思路下,學校開始在各班組建6人小組實行圍坐式合作學習方式,并采用對子互助、小組捆綁式評價實現小團隊共享共進;拉長、增設大黑板,讓每個小組甚至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學習展示的“領地”,暴露學情、糾錯探討的平臺,提升課堂主人翁意識;建構基本課堂流程,形成“課前自主生疑—課中互動解疑—課后拓展遷移”的思維型課堂模式。

同時,學校出臺了《導學案編寫細則》《課堂實施細則》《集體備課管理方案》《課堂學生積分晉級辦法》以及各種評價標準,形成了課堂操作基本規范,還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形成了側重點不同的新授課、訓練課、復習課、講評課等課型操作常規。

記者在學校里看到了鮮活的課堂現場,有導學案支持下的安靜自學,也有小組內部激烈的討論,有“小老師”圍繞新問題在黑板前的精彩展講,也有學科班長默默進行課堂評價統計……每一個人在課堂上都有事干,都能在自己的領域干成事。

副校長劉黎曾經在高中主管過教務,調任慶安初中后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學生每天都期待著上課,甚至有學生課間跑去辦公室向老師“打聽”下一課的學習目標,提前寫在教室黑板上。學習自主性可見一斑。

如今,為了更好地對接信息化背景下高效課堂的建設,慶安初中在新學年為教室配備了智慧黑板,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副校長段小強告訴記者,學校還將舉行智慧黑板操作基本功大賽,提升教師課堂教學和信息化技術整合能力;利用網絡閱卷系統實現學生動態數據采集,助力學生個性化學習、科學化評價。

正是圍繞課堂建設,10年來教師的發展也有目共睹。從最初為了課改而學到后來圍繞課改研究,再到作為經驗向外傳播;從簡單技術的復制到圍繞教學的課題研究,再到學術論文的不斷發表在課堂中發展,已經不是圍繞學生單方面的追求,而成為師生共進的“修煉”場。

老教師李繼樂2013年進入慶安初中,突然發現工作幾十年后竟然不會教書了。但他從高效課堂中看到了未來。于是,通過觀察、學習,迅速融入新課堂狀態。

副校長郭宗惠告訴記者,正是為了教師的發展,學校成立了近10個課題研究小組,先后編寫了《慶中課堂教學策略》等13種校本研究成果,完成了16項國家級和省級課題以及117項市級小課題研究,其中《慶安初中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榮獲第十屆陜西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

近年來,10多個省市600多所學校的上萬名教育人先后走進慶安初中,見證了學校課堂鮮活的大生態。

2020年,西安市慶安初級中學教育集團成立,開啟“名校+”的新發展階段。學校選派教師到西安市67中代課,僅僅一個學期,學科成績有了明顯提升,這讓課改效應再一次在教育幫扶中體現。

陜西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處長王彬武也曾多次到學校考察,他將慶安初中近年來取得的驕人成績歸結為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成效,“學生學習和成長的主陣地在課堂,課堂有了活力,有了激情,才會激發學生優秀的一面,讓每一個人都閃光”。

從生活走向生命,小關系里有大智慧

好的關系就是好的質量。李冰常說的這句話,在慶安初中有著最鮮活的呈現。

一度成為“網紅”的年輕教師張蘊晗,第一次帶班沒有經驗,但她知道要與學生“搞好關系”。于是,利用年齡優勢,她用小零食“打開”學生的嘴,用獨一無二的新年賀卡“打動”每一個學生的心。

令她沒想到的是,人生第一次當班主任卻贏得了美美的回報。在“抽空”舉辦婚禮的日子,學生家長精心謀劃,與剛剛中考完的全班45名學生一起“闖入”婚禮現場,為她送上祝福。學生說,一直以來都是你給我們驚喜,現在讓我們給你最大的驚喜。

政治教師李華已經做了16年班主任。她帶的第一屆學生里,劉瀟瀟、王瑤工作后,每年在她生日和教師節都會送來蛋糕和鮮花。曾經的叛逆少女劉瀟瀟結婚時特別向自己的先生介紹初中班主任李華:當年如果沒有李老師,她可能就“廢”了。

在李冰眼里,班主任就是學校教學樓的38根柱子,支撐著學校教育的大廈。有趣的是,一屆學生畢業后,還要給學弟學妹“托付”自己的班主任,介紹班主任的特點,讓學弟學妹替他們照顧好這個“媽”。

當然,這種關系還有建構在學校文化基礎上的學生與教師群體之間的關系。

學生會將學習小組定義為“成長合伙人”。初二年級(1)班張甜甜喜歡課堂上的合作探究,因為共學的氛圍下每個人都在進步。初二年級(4)班學生李銘芮發現,有同學因為打球傷了腿拄著拐,每天都有人爭著去幫助他……

物理教師董鈺曾經覺得35歲就有了中年危機,沒想到走進慶安初中后,在50歲又重新“發現”了自己。因為學校的“青藍工程”她帶了4個徒弟,在“被需要的快樂”之中,董鈺不斷提高自己,開始主動關心年輕教師的工作、生活,甚至從自己家里送徒弟出嫁;因為課改,原本枯燥、保守的她變得有趣了,有時候課堂上講錯了,學生主動提出來,她會幽默地回應“中午沒休息好,不少智慧的細胞還沒被喚醒”——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如今,她還考取了心理健康督導員資格,擔任教研員等多重身份。

教師梁便利經常外出上課,但團隊都會幫她研課,徒弟也會主動提出做后盾。她告訴記者,在慶安初中無論做什么事,大家的勁兒都往一處使。

在慶安初中,教師受到的表揚很多,但許多教師都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好,請校長少一點表揚。同時,大家心里似乎都有這樣的共識:教師做事都有靠山,校領導會無條件支持他們的工作。

2019年底的寒假,學校給每位教師發了口罩、消毒液等“四件套”,沒想到隨后疫情爆發,大家一時驚覺:最緊缺的防護物品,都在學校!

原來,在和諧的關系中,每一個生命都在閃光……

原來,教育這項智慧的工作,就是一群心懷夢想的人,以優秀的姿態進行一場智慧的行動。

這場行動,在10年之后還將繼續下去……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