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勞動課堂“隨身而行”,提升他們探求新知、發展自我的更強欲望
2021-01-06 14:16:12 來源:中國教師報
1
聽新聞

無論德智之教還是體美之育,均源自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而以生活為載體的勞動教育,恰具備“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價值。選擇合適的生活內容,引領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領悟知識,萌生創意,增強體質,凝練意志,體驗真理,美化情操,正是全面育人的期待。

生活勞動的課程化。勞動教育與文化知識學習是相輔相成的——知識學習以生活化探究為載體,而勞動實踐又將已學知識運用于生活需要之中。依托校情、學情及地域資源、生活現狀,把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需要創設為主題式勞動課程,是人才發展的第一需要。因此,學校以調查問卷、座談交流、專題研討等方式,多渠道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成長需要、各科教學的課堂探究與課后實踐需要,確立課程綱要,采集內容素材,設計活動方式,以“在統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實現多樣化”為原則編創勞動課程,實現生活勞動的課程化。課程實施過程中,以真實多樣的生活勞動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自覺意識,優化他們的生活習慣,練就他們的勞動技能。同時,引領他們以親身體驗來真切感悟文化知識的生活價值,提升他們探求新知、發展自我的更強欲望。

綜合實踐的日常化。與勞動教育一樣,“將自然、社會、勞動、科技等課程實踐性內容進行綜合化”的綜合實踐活動,超越學科界限,注重多樣化實踐,強調學習者的“親歷”與“體驗”。勞動課程的設立與開發,是對綜合實踐的拓展,開拓社會涉及面的同時也讓其在活動時空上實現自然化、生活化、社會化、日常化。為此,學校教研工作者對“實踐”校本課程的實施作出重新規劃,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將距離學生最近、最長久的家庭生活充分納入其中,讓其成為勞動實踐、技術運用的對象,把更多更全的教材知識和課堂所學用之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同時,在社會實踐中為勞動教育留出空間,讓學生體驗專題性社會勞動對知識與技能的更高需求,領悟學習與探索在生活世界中的巨大作用,增強學生勇攀高峰的信心與意志。

學科教學的生活化。在“全人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各科教學“生活化”,即在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各環節,均以自然的生活畫面悄無聲息地將童心導入學習情境,喚醒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思維,讓學生在“勞作”中觀察、描繪、記錄、閱讀、講述……讓抽象的文化知識、邏輯原理貼近生活、融入生活。其中,“五感學習法”讓學生在生活勞動中充分啟用視、聽、觸、嗅、味五大感官來感受事物,將整個身心融入勞動中,在感受生活的過程中領悟知識、探究邏輯、認識世界、改變生活。“繪本整合育人”則選擇繪本進行單元嵌入式閱讀指導課,讓學生以探尋知識的生活勞作為素材創作自己的繪本,進行單元拓展繪本融合創作課,實現學科融合、促進學生多元表達和全面發展。

勞動課堂的“隨身”化。讓勞動課堂“隨身而行”,讓勞動教育貫穿在學生成長的每日生活中,是把勞動教育植入生活之園的總要求。學校勞動教育分為課堂引領、校園行動、家務勤工、實踐探索、隨行隨勞五大類。課堂引領是校本課程設計的“手把手傳技能”活動;校園行動是班主任帶領各班學生進行的校園清潔、種植、修剪等活動;家庭是學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園地,學校根據生活實際進行系統性家庭勞務設計,為各個家庭的孩子設置最合適的勞務工作,讓他們以最方便的方式獲取勞動快樂;實踐探索是綜合實踐中的社會預約型技能勞動,聯系一些車間、服務臺等適合學生實踐的社會場地,帶領學生親臨現場進行觀察、仿作,體驗勞作的艱辛、知識的價值,為未來的專業發展提供指引;隨行隨勞是向學生提出的勤工建議,讓他們走在路上、坐在車上,也做“勤工者”……

勞動,生活世界的創造者、維持者,生活的豐富多彩源自于數不盡的勞動創造。勞動教育以實踐引領學生慢慢實現生活自理,為將來開創新生活做好準備。

(作者單位分別系山東省高密市第二實驗小學、高密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