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組織要建立學術懲戒制度,指引與規范個體行為
2021-01-12 10:12:44 來源:光明日報
1
聽新聞

【視 點】

科研評價有效的方式是由同一領域的學者進行判斷,因為只有同行才具有科研評價所需的學識、專業與遠見。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科研經費投入總量為22143.6億元,占GDP的2.23%,首次突破2萬億元,連續4年實現兩位數增長。雖然科研投入持續增加,但我國還不是科技強國,基礎理論、關鍵技術領域還受制于人。

科學研究是創造性工作,是知識、技術與思想的前沿領域,對其價值的判斷需要前瞻性的視野。科學研究極其復雜與深奧,判斷其成果價值需要考慮多種因素綜合判斷。科學研究涉及領域既寬廣又精細的活動,各領域的研究對象、方法、周期及成果形式差異巨大,不同領域需要不同標準。因此,科研評價不可能設計一個通行標準。而最為有效的方式是由同一領域的學者進行判斷,因為只有同行才具有科研評價所需的學識、專業與遠見。

唯SCI或SSCI是間接同行評議,這使科研評價指標化、簡單化,與科研評價的專業性、復雜性背道而馳。

現代科研活動已發展成為流水線式的生產模式,包括立項、實施、論文撰寫與研討、學術發表等階段,各環節都涉及科研評價的問題,同行評議應當貫穿于科研的全過程。

為最大限度發揮同行評議的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要選擇領域相同或相近的同行,保證其具有評判作品的能力。第二,同行評議需要選擇水平最高、最前沿的學者。第三,用直接同行評議,不宜采用間接同行評議。直接同行評議是指涉及評價個體的科研貢獻時,直接對其成果本身進行評判。間接同行評議是指評價個體時以其作品發表的期刊層次以及數量、甚至獲獎進行評價,它以前一次的同行評議結果為準進行評價。所謂唯SCI或SSCI,即是間接同行評議。間接同行評議使科研評價指標化、簡單化,與科研評價的專業性、復雜性背道而馳。尤其在部分領域期刊等級層次尚未拉開,不同學科領域評價標準迥異的情況下,間接同行評議不利于反映被評價者的科研水平與貢獻。第四,制度設計時要保證雙匿名,評價人與被評價人同時匿名,防止評價人徇私情、被評價人請托。

科研理想的培育、職業倫理的生成、學術標準的構建,需要作為職業共同體的學術組織發揮重要作用,但我國很多學術組織在生態培育方面常常缺位。

雖然科研理想的培育,職業倫理的生成,學術標準的構建,最終都是個體價值觀的形成,但需要作為職業共同體的學術組織發揮重要作用。遺憾的是我國很多學術組織更側重于科研交流,在生態培育方面常常缺位。為培育良好科研生態,學術組織應當做到:其一,明確科研愿景、學術標準與職業倫理。理想、倫理與標準必須明確才能指引與規范個體行為。各學科領域要形成自己的研究愿景,制定自己的研究標準,提出共同體的職業倫理,并將他們體現在組織章程里。道德發揮作用的方式是與論監督,實現輿論監督的前提是道德規則的明確、顯現與廣泛周知。某種程度上正是因為職業倫理不夠明確,不良的同行評議風氣才得以橫行,有人才可以“悶聲發大財”。其二,學術組織要建立學術懲戒制度。比如建立職業倫理委員會,負責制定職業倫理規范,對會員違規行為譴責通報,參與會員所在單位的學術不端調查等。其三,應當建立和實施學術榮譽制度。對本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科研工作者授予相應榮譽稱號,比如年度學術新星、終身成就獎等。職業共同體的認可和崇敬是對獲獎者的極大精神激勵,精神上的無上榮譽激發更多人產生科研理想。

(作者:葉陽永,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師)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