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學海洋油氣工程研究所身居內陸,遠離大海,卻創造了一個奇跡:建成了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海洋油氣工程專業,專業排名穩居全國前列。
近年來,海洋油氣工程研究所黨支部充分發揮支部主體作用,構建了多層次立體式育人平臺,創新了適應新時代的黨支部模式——師生混編黨支部,構建“大思政”格局,不斷提升育人實效。
為什么革新支部模式,讓師生混編成一個支部?這要從2018年說起。
2018年9月,海洋油氣工程研究所黨支部書記工作室成功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雙帶頭人”工作室,這帶給黨支部書記朱紅鈞更多的思考:如何圍繞育人抓好黨支部建設,進而以黨建“反哺”育人,提升育人實效呢?
求變方可求進。朱紅鈞緊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從研究生支部改革入手,2018年12月,率先在全校實行了研究生黨員入教師黨支部的師生混編型創新支部模式,開啟了改革之路。
“改革前的研究生黨支部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不強,組織生活質量較低。”朱紅鈞說,組織生活如果流于形式,只為完成任務,就起不到對學生的引領作用。
海洋油氣工程研究所黨支部研究生黨員唐堂對此深有感觸。支部混編前,她是碩士2018級第八黨支部書記。“當時支部的組織生活基本就是按部就班完成規定動作,黨員積極性差,主動性難以調動。”她說。
師生混編后,海洋油氣工程研究所黨支部這個“大家庭”進一步擴容,教師黨員和學生黨員擰成了一股繩。但起初,唐堂對這樣的混編模式有些不適應,“畢竟和老師們在一個支部,還是會感覺拘束。”
支部師生混編是一種物理融合,如何實現從物理融合到化學融合的轉變,是朱紅鈞和黨支部所有黨員必須答好的“基礎題”。
海洋油氣工程研究所黨支部以嚴格的制度和豐富的活動為“催化劑”,激發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動性,打破教師黨員和學生黨員之間無形的墻。比如,建立人人微黨課機制,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激勵每一位師生黨員將“興油報國”精神追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混編后,學生黨員的理論學習再也不是走過場,而是要主動投身到學習中。教師黨員也為了給學生樹立榜樣,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朱紅鈞說,這種無形的張力讓師生都很受益。
學生黨員陳勇是2018級研究生,在學生黨支部時,是一個“小透明”。進入新的混編支部后,陳勇在與支部老師的相處學習中,逐漸清晰了目標,“在老師們的熏陶下,潛移默化加深了對專業的認識,堅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黨支部師生混編后,老師在學術指導中融入思政教育,在理論學習中引領學生專業成長,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過程,推進了黨建、教學、科研融合發展。
育人不囿于黨支部內部的小天地,海洋油氣工程研究所黨支部探索推行了“雙師四導”制,在生活、學習、科研、學生科技活動等方面對本碩非黨員學生給予全方位的關心和指導,不斷開拓和延伸著育人的大舞臺。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具備開發藍色國土專業技術,且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朱紅鈞信心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