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背景下,讓學習方式發生改變
2021-02-18 13:28:01 來源:中國教師報
1
聽新聞

新課改背景下,學校教育正在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轉變。教師的學生觀也隨著課改的深入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學生的地位也得到了空前提高。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在校參與的最主要的活動就是課堂學習。課堂中,學生的學習要想從被動轉為主動,就要變革學習方式。

我堅持研究小學數學拓展課17年,目的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小學數學拓展課是對教材進行擴充、開拓、擴展、延伸、展開的課堂教學。它的學習素材源于教材、寬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并具有豐富性、多樣性與很強的探究性。它的學習具有“活動性、任務性、合作性”等特點,力求學生學習方式發生真正改變。

拓展課的學習內容與教材相比,更具探索性與挑戰性。因此,我們不能讓學生被動地聽老師講解或示范,而要設計有層次、適合學生的探究活動。探究活動前,教師需認真分析學習素材、學生學情及認知特點,定位契合學生思維發展的探究方式。

半扶半放型探究

有些拓展課學習素材涉及一些未學知識或數學方法,學生探究起來有一定難度,這時就應該采用半扶半放型探究。這意味著教師不能當“甩手掌柜”,在學習關鍵處需要“扶”一下。教師要精心策劃教學活動,重點部分要把舵,小結部分要幫助歸納,有爭議的地方要闡明正確的觀點。

如《老大哥分數》一課,比較老大哥分數和的大小。我放手讓學生探究,結果出現了兩種典型錯誤。錯例1用同樣的圖形表示出分數再比較,認為與空白部分都是1份,所以一樣大。錯例2用不同的圖形表示出分數,結果發現不好比較。此時,我介入并“扶”一下學生:畫圖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時,首先要畫完全一樣的圖,接著再對圖形進行平均分并涂出相應的份數,最后比較大小,引導學生在辨析中厘清比較的前提與方法。

當出現“比涂色部分大小”與“比空白部分大小”兩種方法時,組織學生比較,然后點撥:比涂色部分大小,可以直接得到大;比空白部分大小(剪下空白部分重疊在一起)>,推理得到大。前者直接比大小,后者通過推理比大小,都是好方法。接著讓學生比較多個老大哥分數的大小,很快就發現空白部分越來越小,涂色部分越來越大,老大哥分數就越來越大。此時,借助幾何畫板演示,讓學生直觀感知老大哥分數的分子分母越來越大,分數也越來越接近1。同樣的方法延伸至“老二哥”分數(分子比分母小2)……

整個探究過程步步為營、層層深入,適時在關鍵處點撥,讓只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學生,不僅認識了老大哥分數,而且掌握了真分數的性質,挖掘了學生的潛能,發展了數感。

開放型探究

還有一些拓展課學習素材基于教材的知識點,此類學習素材可采用開放型探究方式。在開放型探究中,雖然學生不需要“扶”著走,但在關鍵處還需要教師指一指方向。當學生探究進入“死角”且長時間出不來時,要引導“回頭看”;當學生探究走到“十字路口”時,要引導“辨方向”;當學生探究路徑不多時,要引導“另辟蹊徑”。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會合作,有時還需讓學有余力的“小老師”幫助不會的同學共同完成探究任務。

如《畫2m2的正方形》一課,呈現問題:面積是2cm2的正方形,你們會畫嗎?學生通過計算1.4×1.4=1.96、1.5×1.5=2.25、1.45×1.45=2.1025…找不到兩個相同的數乘積為2,甚至有個別學生提出2m2的正方形不存在。就在學生的思考進入了“死角”時,我引導他們“回頭看”:(1)你會畫哪些正方形?(2)找邊長,畫不出2cm2的正方形,能否從面積角度去思考呢?點撥后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

匯報交流之后,我引導學生再進行比較分析,總結方法:可以由“大面積”想到“小面積”,如先畫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再將各邊中點連線得到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可以由“小面積”想到“大面積”,如先畫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再以它的對角線為邊長畫正方形;可以通過“等積變形”得到,如先畫兩個面積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再轉化成一個正方形;還可以直接畫兩條相互垂直的2厘米線段,再連接四個端點得到正方形。通過比較分析,學生在反思中進一步厘清解決問題的思路。

(作者系數學特級教師、溫州大學城附屬學校教育集團校長)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