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語文課程和教學的人文精神應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
2021-02-18 13:29:13 來源:中國教師報
1
聽新聞

全球化背景下語文教學的走向如何,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這就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如固定的答案束縛學生的思想,語文教學偏離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學科素養等,所以我們需要有效的途徑解決這些問題。

整齊劃一的參考答案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現在不少學生手頭都有幾本教學參考書,一些教師往往選擇讓學生撕掉參考書后面的答案。但教師很少思考導致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學生為什么如此依賴答案?這不得不從我們教師自身的教學行為說起。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講解習題時,完全以教學參考書中的答案為準,學生作業中若稍有一點遺漏或遣詞用語不一樣就給予糾正。在這種教學參考書的“絕對標準”之下,學生視教學參考書為“法寶”也就不稀奇了。現在語文教育越來越提倡開放性和多元性,如果我們依舊以整齊劃一的標準答案要求學生,只會禁錮學生的思維,束縛他們的創造性。

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及答題方法技巧的訓練而偏離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語文教學原本是重感悟、重熏陶、重潛移默化的,但一些教師的語文教學卻過多強調知識點的落實與各類型題目答題方法技巧的訓練,使語文學習變得繁雜瑣碎。比如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四大文學體裁,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濃厚的文學情趣。但在教學中,我們往往偏離了人文性的要求,把小說擰干成“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詩歌則強調它的體裁與格律;散文也只有“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幾種說法;戲劇也只剩“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套路簡介。這樣,原本生動感人的文章被肢解成深奧難懂的語文知識,原本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文學欣賞課被上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識傳授課。作文教學中也存在過于講究作文的方法技巧而忽視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的現象。

反思現行語文教學的弊端,從本質上看缺少的是人文精神的滋養,即對學生個體生命的關懷。關注語文課程和教學的人文精神應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所以我們要大力倡導人文精神滋養下的語文教學,要注重關注以下兩點。

建構人文精神輻射下的新型師生關系。在教學實踐中還有一些教師往往以“師道尊嚴”自居,學生多半是處于被動狀態。要徹底改變這種狀況,關鍵是教師要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師生關系應建立在對學生個體生命的關懷、對學生個性人格的尊重、對學生情感自尊的呵護上,即建立一種“充滿人性”的師生關系。同時,要給學生以自主發展,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語文教育尤其要尊重學生個體對文章的獨特理解與感悟,提倡答案的開放性和多元性。

我們閱讀《論語》中的許多篇章,都能感受到這位先哲對學生的理解、關懷與寬容。比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中,孔子與他的4個學生交流各自的志向,從頭到尾孔子都沒有進行權威的定論,并再三強調“各言其志”。這種師生關系是寬松和諧的,也是值得我們后人學習的。師生之間還要建立一種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學生都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人格的獨立發展中的人,如果我們用“偵探式”或“判官式”的方法來管理學生,只會引起學生的反感。

營造人文精神滋養下的語文學習大環境。如果把語文學習比作一顆種子,那么生活就是那片能讓它煥發生命與活力的肥沃土壤。語文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尤其要加強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學生的語文能力本來就是通過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學會的,只有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才能激活知識、激發情感。因此我們提倡把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實踐聯系起來,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營造語文學習的大環境,增強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自覺意識。

(作者單位系陜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學)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