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合作對話”教學范式,建立師生成長共同體
2021-02-18 13:33:59 來源: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合作對話”教學是理想教育文化追求的教學范式,教師圍繞學科教學主題、目標和內容,確定對話主題和次主題,通過對話喚醒、對話活動、知識建構、實踐拓展、鞏固深化等環節,實現學生知識建構、思維發展和學科核心素養提升。整體來看,“建立師生成長共同體”“構建師生+時空”“恰用教學方法論”是“合作對話”教學范式的有效策略。

建立成長共同體是前提

理想教育文化倡導在“合作對話”教育教學活動中建構形成“師生成長共同體”,圍繞“對話”主題開展一系列“對話”活動。通過“對話”弄清問題,形成新的認知;掌握新的研究方法,形成新的技能;澄清一個觀念,拓寬思維視野;經歷一個過程,完成一項任務或悟出一個道理等。

以靶子課《同底數冪的乘法》一課教學為例,傳統教學中教師強調單位時間內掌握數學定理、公式或結論的數量,追求教學任務的完整和完成。“合作對話”式課堂中師生構建成為成長共同體,圍繞對話主題“同底數冪乘法法則”展開對話,對話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點撥,學生則在同底數冪相乘練習和訓練過程中逐漸觀察發現計算規律,進而抽象提出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習得的不僅是知識,還體驗了法則發現完整流程,并在這個體驗過程中習得觀察、歸納、抽象、證明等基本思想方法,達到了思維發展和學科素養提升的目的。

構建“師生+時空”是保障

傳統課堂時空主要以課堂和教室為主,時空選擇以有利于教師知識傳授為標準。理想教育文化理念下“合作對話”式課堂教學時空以是否有利于“合作對話”目標達成為標準,以教師為流動坐標原點的課堂教學時空,教室、實驗室、專用教室、運動場、自然界以及社會等空間均可作為師生“合作對話”的空間。學生座位形式也可根據師生對話效果需要選擇“馬蹄形、梯形、小組合作、實踐體驗、實驗探究、兩人辯論”等多種形式。

在課題課《多次相遇和追擊相遇問題》教學中,教師發現學生由于缺乏空間想象和數學抽象能力,總是不能畫出準確的解題示意圖。于是,課題組教師討論后將學生帶到操場,讓學生兩兩一組進行實踐探究,學生在運動跑道上跑跑、停停、走走、畫畫,邊走邊標記,一會兒與問題對話、一會兒與同伴對話,時而自我否定、時而又歡呼雀躍。整個過程中教師反復質疑、學生不斷實踐,促進了認知的深度內省。很快學生對這類問題有了理解和認識。由此可見,構建有利于師生對話和成長的“師生+時空”是實施“合作對話”式教學的必要保障。

恰用教學方法論是策略

“合作對話”教育教學范式需要教師在“對話”過程中恰當運用理想教育文化所倡導的擾啟、內省、質疑、實踐等教學方法論。如借助擾啟的“撩撥”喚醒學生對話意愿,激發學生對話興趣;通過擾啟的“干擾”或“擾亂”促進學生對“對話”主題的深入理解和思考,透過現象理解和認識事實本質;通過師生、生生之間質疑或引發學生深度思考,促進思維發展與提升,或幫助學生明確思維方向,形成學習觀點;通過實踐學習有利于增強學生認知體驗,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適切的擾啟、深度的質疑、充分的實踐有利于促進學生深度內省,深度內省有利于促進學生知識建構、思維發展和學科核心素養提升。

在關于“1”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撩撥”和“擾啟”學生“合作對話”的意愿,“干擾”或“擾亂”學生的原有認知,激發學生認知沖突,促進學生的深入思考和認識。再通過“實踐”讓學生把身邊的1找出來,教師則通過“質疑”幫助學生明確思維方向,進而認識“數學抽象”概念。通過這一系列擾啟、實踐、質疑促進學生學習的內省,讓事實、證據確鑿,邏輯合理。最終,學生不僅弄清了問題,形成了新的認知;掌握了新的研究方法,形成了新的技能,還在這一過程中發展了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作者系北京市陳經綸中學分校望京實驗學校副校長)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