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中小學生課后服務,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幫助家長解決按時接送學生困難的重要舉措,是進一步增強教育服務能力、使人民群眾具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基于教育部相關文件精神,結合當地實際,2020年8月,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實施課后服務免費提供,并界定“課后服務時間主要指正常上課日的中午和下午課后”。
盡管2020年深受疫情影響,但課后服務在鄭州航空港區卻開展得如火如荼。我們引入第三方大數據管理平臺,讓課后服務智能化,覆蓋率高達100%,切實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引進平臺讓課后服務智能化
2019年1月26日,鄭州市啟動實施中小學課后服務。為做好課后服務,航空港區管委會每年拿出4000多萬元用于補貼參與課后服務的一線教師,并在鄭州市率先引入課后服務大數據管理平臺——“課程之家”,對全區各單位開展課后服務工作進行實時監管。
大數據管理平臺從特色課程育人目標確立、課后服務方案制訂、具體實施、活動記錄、結果呈現等多個維度對課后服務開展情況進行系統管控,做到服務前上報方案、課程表和服務費用,服務中實行參與教師按位置打卡和上傳服務過程性記錄,服務后系統自動計算教師服務費和生成過程性檔案資料,做到參與服務有記錄、有簽名、有監督,翔實準確,公開透明,切實筑起了民生教育工程的幸福屏障。
實施課后服務初期,由于學校管理人員緊缺、經驗不足,各項制度亟待制定完善,課后服務的管理、記錄、計算均依靠人力用傳統的方法記錄和計算,占用了人力資源,加大了工作量和工作難度。尤其是教師工作量的統計、補貼的結算,數據復雜、涉及人數眾多,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錯。引入大數據管理平臺后,這些繁雜的工作量都由系統完成,教師只需要在手機小程序中操作打卡,并能夠實時上傳服務內容過程性素材、定位等,便能更好地顯示課后服務工作的完成情況。在小程序中,教師可以及時監控自己所完成的課后服務課時量,在保證自身權益的同時使課后服務計費更透明化。學校端的后臺操作,減輕了學校管理人員的負擔,便于量化師生參與比,高效便捷地導出學校所有教師的課后服務數據,大大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具體實踐中,“課程之家”管理平臺對航空港區的課后服務工作進行大數據管理,主要解決的問題是:
對航空港區的課后服務工作進行數據分析和摸底,詳細了解全區課后服務的相關內容,尤其用大數據分析出全區自主選擇課程的特色和不足,為下一步工作決策提供依據;對參與課后服務教師的工作進行透明化和規范化管理,工作有標準、過程有記錄、教師補貼發放有依據、數據可追溯經得起審計……營造了一個良好環境,形成了航空港區的特色。
為解決課后服務中一些課程師資不足、不優的問題,我們計劃引入校外第三方特色課程服務,秉持“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的理念,跨界引入更多高端師資,為學生高質量特色發展提供最好的環境支持。
多元選課讓課后服務自主化
在課后服務實施中,我們引導各學校貫徹“自主”原則,讓學生自主選課、自主管理、自我體驗。
“紅領巾廣播站開始廣播啦”,配餐結束后,紅領巾廣播站悅耳的音樂在鄭州航空港區實驗小學北校區響起,伴隨著熟悉的聲音,學生在餐后散步、休息的同時,通過廣播推開世界之窗,聽取時事,欣賞音樂,送出祝福,以愉悅的心情開啟午讀時光……
自課后服務工作開展以來,實驗小學北校區推出17門課后服務特色課程。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的特色課程,讓自己的童年既快樂又有質量。
實驗小學“水滴”合唱團成立于2011年,現有合唱團員60人(3-5年級學生為主)。“水滴”合唱團的孩子先后排練、演唱了多首膾炙人口的中外童聲合唱名曲,在省級、市級、區級比賽中榮獲多個獎項。許多熱愛音樂的孩子由此開啟藝術人生,合唱為孩子的童年涂上了亮麗的色彩。
在實驗小學,樂木工坊、畫板旅行、科學探索、漢字解密等課程深受學生歡迎。
樂木工坊課程以木頭為原材料制作各種作品,包括木皮畫、鹿角凳、創意鐘表、木框黏土畫、小音響、刨花燈等。學習木類工具的使用和實際操作,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提高了創意水平,使學生的學習生活更加精彩。
“畫板旅行”課程則帶著學生“走遍”國內外,身臨其境了解不同地區的地理知識、人文特點、特色美食等,開闊視野的同時將所學知識與美術技能融會貫通。用一種獨特的方式完成“旅行”,打破空間的局限,為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真正去觸摸世界奠定了認知基礎。
科學探索課程秉持“親手做作品、親身感奧妙”的理念,把嚴肅的科學變成有趣的小實驗。孩子可以在親身體驗中領悟科學道理,培養科學態度,同時激發科學潛能,為今后的科學人生打下基礎。
中華漂亮漢字解密課程是根據漢字書寫結構特點,歸類總結出一套便于對漢字書寫理解和操作的一門課程。重在解密筆畫與筆畫、部首與部首之間如何更好搭配的問題。遵循和諧理論,利用四限原則,依托回宮格操作,可謂事半功倍。
……
孩子的童年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實驗小學通過多元特色課程,力爭培養全面發展的孩子,“用快樂浸潤孩子的童年”。
為了推進課后服務的規范化、制度化、多元化,慈航小學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源為學生提供人文課后服務,以教育的溫度解決家長的后顧之憂,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在精細的統籌安排下,該校課后服務涵蓋了供餐服務、餐后托管、作業輔導、特色課程等多個方面,以多元靈動的課程給予孩子不一樣的“精神大餐”。
周二為“語文素養日”,從低年級的識字寫字到中年級的閱讀實踐,再到高年級的寫作提升,充分培養學生理解運用文字的能力,并與喜聞樂見的活動相融合,挖掘學生的語文潛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周三為“數學思維日”,讓數學課堂活起來動起來。教師利用思維導圖、數學日記、手工數學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
周四為“特長培養日”,從語文數學英語學科到音體美學科,各個學科都充分融合起來,既抓實學生的基礎素養,又開發學生的特色才藝,美術中的工藝小品、創意剪紙、色彩碰撞;體育中的趣味籃球、田徑競技、飛舞輪滑;音樂中的百靈合唱、童舞飛揚都頗受孩子和家長的青睞……為孩子成長搭建多彩平臺,培養多重能力,提升綜合素養。
周五為“英語飛揚日”,各個英語社團有序活動,以“ABC”的名義賦能未來,鏈接世界。人氣最高的模擬聯合國課程,讓學生扮演各個國家的小外交官,親歷“聯合國會議”全程,闡述觀點,機智辯論,親身感受在“聯合國”舞臺上縱橫捭闔的巨大魅力;英語歌謠聯唱繪聲繪色,英語規范書寫行云流水,英語模擬表演別有洞天,真正提升孩子的英語素養,讓每個孩子展開英語的雙翼,飛向理想的明亮那方。
提升認知讓就餐“食育”化
在鄭州,中小學午餐供餐工作被列為市委市政府“穩崗位、保就業、惠民生”十大措施之一。
對于校園里的午餐工程來講,既要講究健康,又要注重營養,從而真正滋養孩子的身心。慈航小學積極推行校園午餐工程,嚴格把好“環境關”“物資關”“留樣關”“就餐關”,嚴格把控,精準精細,切實構筑起“舌尖安全”的防線。
慈航小學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制止餐飲浪費的重要指示,向全體師生家長發放“節儉倡議書”,并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升節儉意識,涵養文明素養,在校園里掀起“光盤”風尚,讓古樸的勤儉美德傳承發揚。這一做法,使得午餐工程與節儉行動有效融合,也成為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有效途徑。
午餐不僅是“舌尖上的事兒”,更是多元的食育課程。慈航小學充分搭建平臺,挖掘內涵,開設“食育文化園地”,增設“校園健康水吧”,“馬蹄蓮水”“甘蔗水”“紅梨水”不僅浸潤了師生的喉嚨,更讓學生學會健康防疫的知識,從而懂得“尊崇自然之道,傳承優秀傳統”。學校開設“多元食育講堂”,從知識傳授到動手實踐,從飲食觀念普及到健康美食制作,給予師生不一樣的“多重營養”;餐廳的師傅也紛紛走上講臺,為師生開設別開生面的“健康課”,教師生怎樣平衡膳食,確保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與慈航小學相似,各學校都用各具特色的方式將惠及民生的午餐工程辦好、辦實、辦細,辦到學生家長的心坎上,辦到人民群眾的心坎上,共創鄭州美好教育。
2020年9月23日,“鄭州市教育系統中小學午餐供餐工作推進會”在航空港區舉行。鄭州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王中立一行走進慈航小學,現場觀摩并調查學校午餐工程開展情況。王中立對慈航小學的午餐工程給予高度評價。由此,慈航餐廳被推選為鄭州市高標準午餐供餐服務試點,作為樣板餐廳在全市推廣。
學校無小事,事事皆教育。航空港區實驗學校初中部不斷改善菜品,保證營養豐富全面。在保障學生用餐安全、營養的基礎上,該校將就餐過程教育化,引導學生自主管理。開學初期,為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每班配一位陪餐教師;隨著自主管理成效的彰顯,學生良好習慣養成后,陪餐教師數量隨即減少……
作為全區鄉村小學中第一所啟動午餐工程的學校,呂坡小學為對午餐服務公開透明管理,學校建立了完善的陪餐制度,每周都邀請家長到校陪餐。更重要的是,通過邀請家長陪餐,引導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形成更大的家校教育合力。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呂坡小學的午餐工程越來越得到家長的支持和認可。家長自發組織為學校送來了錦旗,表達對學校及教師的感謝。
為了進一步把課后服務做得更好、更扎實,呂坡小學校長崔玉梅有自己的計劃:“我們將進一步科學合理安排服務內容,嚴格按照設置的服務內容進行服務。除了供餐時間,依據教育教學發展需要,各班統一安排開展大學科閱讀活動,培養孩子閱讀習慣,讓孩子會閱讀、喜歡閱讀。”
課后服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將進一步改進管理機制,將大數據管理平臺的價值最大化,引導學校開發更加多元的高端課程,以成就學生、成長教師。
(作者系河南鄭州航空港區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