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南,鏡心湖畔,坐落著國內僅有的三所女子普通本科高校之一——山東女子學院。該校的前身,是創建于1952年的山東省婦女干部學校。2010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準其改制為普通本科院校。
升本10年來,該校的女性高等教育特色之路備受各界關注,關于該校是否招男生還曾一度登上微博熱搜。
“女子高校人才培養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地探索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發展模式。”在該校黨委書記郭翠芬看來,近年來,學校特色建設的初步成效與“1+3+N”特色發展路徑密切相關。
一個“女”字為中心
奠定高水平女子大學基石
“1+3+N”中的“1”指1個中心,即女性教育與研究;“3”指3個重點,分別是兒童教育、老年服務(健康養老)、家庭建設;“N”指多學科專業,即多學科專業與“1+3”的交叉融合。其中,女性教育與研究是當仁不讓的中心。
“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們就要走好女性教育這條特色之路。”郭翠芬介紹,該校迄今已擁有近70年女性教育的經驗積累。在以女性教育為主,同時向兒童教育、老年服務、家庭建設以及多學科建設延伸拓展的辦學思路引領下,學校將先進的性別文化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四自精神”嵌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與其他高校形成錯位與互補發展。
自2003年起,學校面向全校新生開設“女性學導論”通識必修課。“這門課程開拓了我的視野,更重要的是讓我意識到身為女性的價值,認識到女性在家庭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獨特作用。”2018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劉振說。
“除了開展‘清照講堂’‘唐槐樹下話成長’和‘青春女院’等系列品牌文化活動,我們還將打造博雅教育課程體系。”該校校長盛國軍介紹,學校充分利用教育、藝術、文學、語言、經濟和管理等學科優勢資源,建成一批特色選修課程,通過課程體系設計,把先進的社會性別意識教育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培養適應社會和時代需求的女性人才。
先進的人才培養體系需要優秀的學術科研平臺支撐。1987年創刊的《山東女子學院學報》,聚焦婦女、性別研究,形成了鮮明的辦刊特色。自2011年以來,該校連續舉辦九屆的“女性生存與發展研討會”,多次被評為山東省社科聯“十佳論壇”。2017年,該校又在山東省首家婦女理論研究機構——婦女問題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了婦女研究與發展中心。
“下一步,學校將圍繞馬克思主義婦女觀、‘一帶一路’國家婦女發展、婦女權益保障、女性高等教育等方向開展婦女、性別理論研究,把婦女、性別研究平臺建設成山東省內領先、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重要陣地。”學校科研處一位負責人說。
這么濃郁的女性教育特色,是否會使得學校把男性拒之門外?
針對這個曾一度登上熱搜的疑問,盛國軍表示:“女性的發展離不開男性的支持,我們需要培養更多具有先進的社會性別意識、認同男女平等、維護女性權益、支持女性發展事業的男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男女平等、家庭和諧、社會進步。”
同時,他還列舉學校教務處提供的數據——目前,該校男生比例約占學生總數的16.4%,2020級新生中男生比例更是創紀錄地達到了22%。
“一老一小”為兩翼
發力學前教育和健康養老專業
剛剛過去的2020年,該校的“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組織與指導”課程被評為首批國家級一流課程,使“一小”的優勢特色專業群建設和學科發展又推進了一步。同年,學校成功申請并獲批全國首批、山東首個養老服務管理本科專業。在同類高校專業中,這“一老一小”已呈現領跑態勢。
學校教育學院院長董吉賀介紹,學前教育專業在該校已積累了30多年的辦學經驗,起步早、師資強、質量好,在業界廣受好評。早在2011年4月,該校就獲批省級教師教育基地,成為山東省首批承擔幼兒園骨干教師培訓的單位。此后,該校又承擔了教育部卓越幼兒園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參與編制教育部《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行動計劃》。另外,學校接受山東省教育廳委托調研起草的《山東省學前教育條例》,已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實施。
在董吉賀看來,重視專家引領和科研支撐,是學校學前教育專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學院的董旭花教授就是一個鮮活的實例:一方面,她是山東省教學名師、全國知名幼教專家,常年堅持投身一線幼兒園,以自身專長服務地方幼教事業發展。另一方面,她主持完成的“幼兒園區域環境創設與活動指導的有效策略”教學研究,獲得了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借助學科專業優勢,學校還開辦了附屬幼兒園,并設立分園,在為所在社區居民提供優質學前教育服務的同時,也為本校學生提供了觀摩和實踐的教學平臺。
“幼兒園實習提高了我在活動設計、教具制作等方面的實踐技能,讓我受益匪淺。”該校2019級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呂秀玲說。她在剛剛結束的山東省第八屆師范類高校學生從業技能大賽中,榮獲一等獎。獲得這一獎項的學生,往往不出賽場,就會被用人單位“瘋搶”。
在“一小”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一老”也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養老服務管理本科專業獲批后,與已有的社會工作、健康服務與管理、老年服務與管理等專業組成健康養老專業群,專業布局日漸合理。
“養老行業和產業發展離不開女性,作為女子學院我們有開設養老專業、服務養老事業發展的先天優勢。”該校社會與法學院院長閆小紅介紹,學校從2015年開設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現已培養300余名畢業生。通過訂單班、校企合作班等方式進行重點培養,首批養老服務管理專業本科生入學僅半年,就被一些大中型養老機構提前“預定”了。
“家庭研究”為軸線
“N”個學科融合發展
“一老一小”代際關系和夫妻橫向關系構筑了家庭坐標體系,女性在穩定家庭制度、提升家庭幸福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基于上述考慮,該校在2020年成立家庭研究院,在特色發展之路上又開啟了新的布局。
“成立家庭研究院,是立足學校女性教育特色的一個重要舉措,將有力促進理論功底和實踐技能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的女性人才的培養。”學校特聘教授、中國婦女研究會副會長葉文振介紹,學校現已獲批全國家庭教育實驗研究基地、山東省家庭文化研究中心,研究成果日漸豐碩。
目前,該校有關家庭建設相關的課程開發已提上日程,《家庭女性學》一書正在編寫中。同時,學校將結合“一老一小”特色學科,促進有關家庭建設相關專業發展,這也是該校以女性特色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按照學校發展規劃處相關負責人的話來說,“N是多學科專業發展,以特色學科專業為主體,相關學科專業為支撐,整合資源,促進各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發展。”
盛國軍打了個比方,“比如以教育學院為主,音樂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文化傳播學院等配合,我們著力打造教育學科,強化兒童與女性舞蹈、兒童與女性設計、兒童與女性文學、兒童與女性傳媒等專業特色。”
盛國軍透露,2020年該校新設置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本科專業,“這也是在為‘1+3+N’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發展提供支撐。”
“今年既是學校‘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學校建設‘百年女大’奮進期的起步之年。”郭翠芬表示,學校將堅持女性教育特色,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女性性別特征、成才規律,繼續強化“1+3+N”的特色辦學道路,開拓國際視野,創新辦學理念,構建女性特色學科專業體系,加快推進應用型高水平女子大學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