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送生理衛生用品好比“遠水解不了近渴”
2021-04-19 14:55:46 來源:中國青年報
1
聽新聞

“如果有來生,你想當女生,還是男生?”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一所山區學校的公益課上,當UU公益白色貝殼計劃負責人王文娟提出這個問題時,“想當女生”的舉手者寥寥無幾,理由是“覺得臟、麻煩,不被喜歡”。“提這個問題,是想側面了解她們的性別認同感。”王文娟說。

雖然這堂青春期生理衛生知識公益課僅面向女生,但最初的氣氛有些尷尬。聽到“月經”等字眼兒時,有的女生難為情地把頭埋進雙臂,有的紅著臉搓手。直到她們發現,王文娟送來的生理衛生用品,正是自己平時缺少的;講到的很多生理期應對辦法,是媽媽或姐姐都沒教過的。她們心里關于生理期的困惑,一點點解開。一個、兩個、三個……開始有女生舉手提問互動,氣氛慢慢熱了起來。

王文娟離開時,大家把這位暖心小姐姐堵在教室門口擁抱,一名女生堅持把她送到學校門口,還不停地說著“安尼古”(彝語意:我愛你——記者注)。有個女生后來寫信告訴她:“你送來的衛生巾就像一份關愛,沒想到自己還能得到別人如此細致的關心,我知道以后該怎么保護自己了。”

進入青春期后心里總有不少“問號”

第一次生理期時,云南省巍山縣牛街中學的單親家庭留守女生小芬(化名)并沒有特別恐慌,她記得生物老師講過的應對辦法,獨自買了衛生巾。持續幾天身體不舒服,但她因為害羞并沒有告訴奶奶和在外打工的爸爸。對于生理期,她除了認真恪守同學叮囑的“不能碰冷水、不能吃冰棒”外,對其他注意事項一無所知。

直到學校里來了“春柳”留守女童關愛項目的社工,小芬參加了“春柳”課堂的陪伴活動,才知道衛生巾怎么用、生理期內衣褲怎么洗。

“春柳”項目總監陸穎及其團隊在云南一些山區走訪發現,“月經貧困”是個普遍現象。有的女生去離家最近的商店買衛生巾,要走十幾公里的路,且可供選擇的種類很有限;受長輩影響,有的女孩依然會用傳統的方式,如衛生紙和月經帶應對生理期,社工反復講解后才學會使用衛生巾。

和陸穎一樣,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義倉慈善公益服務中心項目部長馬婭麗自2018年參與幫扶貧困女童的公益活動以來,也發現了不少農村地區女生的“月經貧困”問題。

派送包括衛生用品、內衣褲的“小丫包”時,馬婭麗和當地農村女生交談得知,她們到了第二次生理期甚至第四五次時,才被媽媽發現。

馬婭麗還了解到,對于生理衛生用品,很多農村女生普遍選擇“什么便宜買什么”,甚至有的女生為了省錢,生理期時并不經常更換衛生巾,還出現了婦科細菌感染的情況。

“很多女生進入青春期后心里總是有不少‘問號’”,近7年來,為了幫助農村地區女生正確了解生理衛生知識,有靈且美公益組織聯合創始人歐陽晨曦在四川、浙江等地開展助力11-19歲女生身心成長的相關項目。有一次在涼山州舉辦活動時,她發現當地一些女生不知道為什么屁股會出血、生理期為什么會肚子疼、為什么總有幾天控制不好情緒。

“沒有衛生巾是很多農村留守女生說不出口的‘痛’。”做公益5年多時間,云南、西藏的很多偏遠山區是王文娟常去的地方。除了經濟困難,她發現當地女生還有強烈的“月經羞恥感”。這種羞恥感,也多來自外界。

例如,聽說王文娟送的是衛生巾,有的學校婉拒稱“送別的東西好宣傳,送這個(衛生巾),對外也不好說”。有的學校雖接受捐贈,但王文娟感覺對方有種“恨不能捐完趕緊走”的微妙態度。每次遇到這種情況,她總要和校方“談條件”——堅持“一定要給孩子們講課”,保障每個領到衛生用品的女生都聽到生理課和心理疏導課。“我想通過贈送衛生用品,把愛帶到孩子們身邊。”王文娟說。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