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質疑和教案上的陳詞,孰是孰非?
2021-04-23 14:33:18 來源:中國教師報
1
聽新聞

一次在上文言文《賣油翁》做人物形象分析的時候,教師總結得出陳堯咨是一個自以為是、傲慢自大的人,而賣油翁則是謙虛沉穩、深藏不露的人。

孩子們都刷刷地記著筆記,有個坐在前排的學生卻沒有動筆,他歪著頭對我說:“老師,我覺得賣油翁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謙遜,陳堯咨可能也沒有那么壞。”

“何出此言呢?”

于是,這個學生分條縷析地給我羅列出一大堆緣由——

“陳堯咨擅長射箭,文中用的詞是‘當世無雙’,這個評價可了不得,能讓歐陽修用上這個詞來形容,他的射箭技術必然有過人之處,那么他有驕傲的資本和底氣,即使‘自矜’,也無可厚非,更何況他當時‘射于家圃’,是在自家園子里射箭,就更沒有什么可指摘的了。”

“哈哈,你這一上來就給陳堯咨‘洗白’了不少呢!可是賣油翁的不謙遜你又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呢?”我笑著問他。

看我對他的分析很感興趣,他反倒不緊不慢地賣起了關子,“老師您別急,聽我慢慢給您分析:陳堯咨在自家園子里射箭,可能是在練習,或者就算消遣射著玩,這個時候賣油翁路過,他不是瞥上兩眼就走,而是放下擔子來看”。

“可這又能說明什么呢?賣油翁愛看熱鬧不行么?”

“這說明賣油翁是被陳堯咨的射箭吸引到了,就如同《陌上桑》里說的‘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一樣,賣油翁看得很投入。如果僅僅是看熱鬧也就算了,但賣油翁是怎么看的呢?‘睨之’,斜著眼看,有點不尊重的意味。賣油翁既然看不上陳堯咨的射技,為什么‘久而不去’呢?所以在這里,我們就要對賣油翁的反常行為打個問號。”

此時,班上其他學生也都停下了筆,全神貫注地聽著他的推論。于是我順勢引導,對陳堯咨的背景進行了一些補充介紹。

陳堯咨他們家是絕對的名門望族,兄弟三個,兩個都是狀元,陳堯咨自己就是狀元,可以說是文武雙全的小天才,不過他的性格比較“剛戾”。他大概是看到了賣油翁眼神里的不屑與輕視,所以更想拿出本事來證明自己,十支箭射中了八九支,這其實已經是很高的命中率了。歷史上記載,陳堯咨自稱“小由基”。陳堯咨這么出色的射技,如果旁邊有觀眾,肯定少不了一片歡呼喝彩,而賣油翁是什么反應呢?“但微頷之”,這個舉動幾乎是要把不屑一顧寫在臉上。

接著,我讓孩子們回歸文本找出具體的語句來分析陳堯咨的反應,“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我們知道同樣一句話,兩種不同的語氣重音讀出來可能就是兩種完全相反的意思。如果用反問的語氣來讀,從這里的確能夠反映出陳堯咨的傲慢,但是如果用一個相對平和的語氣來讀,這不過就是一個普通的疑問句而已。陳堯咨向賣油翁問詢,“您是否也懂射箭?我做的是哪里不夠好嗎?”,簡直可以讀出陳堯咨的謙遜來了。這是見仁見智的事情,因為原文在此處是沒有任何語氣體現的。

但是賣油翁的回答就不同了,明顯帶有個人情緒色彩,“無他,但手熟爾”。如果說賣油翁之前一系列的言行舉止都是在含蓄地表達對陳堯咨射技的輕視,那么這個“手熟爾”幾乎就是在很直白地說,你這也沒什么了不起。聽到這里,有個男生站起來替陳堯咨鳴不平:“當著大庭廣眾說一個人最引以為傲的本領沒什么了不起,誰都會生氣,所以陳堯咨的‘忿然’是很正常的,一直都是賣油翁在拱火。”

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當時的情景,我提議進行分角色扮演朗讀,孩子們個個興趣十足,課堂氣氛也達到了高潮。

賣油翁高超的倒油技巧自然令人驚嘆,但這發生的一切好像顯得過于刻意,整個故事的發展都由賣油翁在把控,從一開始放下擔子駐足觀看,到看完后面露輕視的表情,再到后面用言語激怒陳堯咨,最后完成自己的表演,這一系列所作所為實在配不上“謙遜”二字。

反而是在所有教輔資料中都被批評為驕傲自大的陳堯咨最后沒有與賣油翁計較,只是“笑而遣之”。陳堯咨的這個“笑”值得品味,有多種理解,可以是慚愧的笑,可以是歉疚的笑,可以是心悅誠服的笑,可以是自我解嘲的笑……但無論是哪一種“笑”,似乎都可以看出陳堯咨至少心胸豁達。

我們跳出文本來看,且不說能否將“倒油”與“射箭”進行簡單類比,僅評價賣油翁的“善酌”和陳堯咨的“善射”,誰又比誰更技高一籌呢?學生的質疑和教案上的陳詞,孰是孰非?

許多時候,教師在講授課文時容易先入為主,將人物簡單標簽化,誰是好的誰是壞的,給幾個形容詞就概括出一個人物形象,得出一個現成的觀點。而語文是主觀性很強的一門學科,我們不能人云亦云,要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的質疑,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和推論,肯定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習的終點也許并不是賣油翁所說的“熟能生巧”,更應該像《莊子》庖丁解牛里所說的技藝高超要近乎道。

(作者單位系安徽省合肥市長豐北城衡安學校)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