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秭歸農村,活躍著一批青年,他們在葆有青春朝氣的同時,多了幾分摯愛與堅定。每當走近他們,我都能感知他們身上所散發的青春熱度。
我是2018年1月來到湖北省秭歸縣工作的。剛來秭歸不久,我就聽說我們梅家河鄉三掌坪村有一位有名的“椿姑娘”。在周圍老百姓當中流傳著這樣一個順口溜:“青年能人宋玉琳,心系家鄉和鄉親,大抓蔬菜和香椿,達到產量有獎金。”順口溜中的宋玉琳就是這位“椿姑娘”,是一名80后返鄉創業青年。
后來,我多次來到三掌坪村,走進宋玉琳所創辦的憶鄉情土特產產銷專業合作社,了解合作社的運行情況。見到宋玉琳,她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始終保持著燦爛的微笑。我想,這燦爛的微笑里包含著苦盡甘來,也包含著帶領老百姓脫貧致富的幸福。
宋玉琳告訴我,8年前,她放棄在城市里的餐飲生意,回到家鄉成立了憶鄉情土特產產銷專業合作社,帶動老百姓發展香椿和辣椒。“剛開始創業的時候,面對家人和鄉親們的不理解,我曾經流過兩次淚。”為了把辣椒賣出去,宋玉琳把辣椒拉到城市,整夜整夜守攤,4歲多的兒子就睡在車上。
這些年,通過宋玉琳的不懈努力,種植香椿的農戶由最初的6戶發展到現在的180戶。現在,宋玉琳也搞起了電商和直播帶貨,老百姓的致富路也越走越寬闊。我深刻地體會到,農村產業的發展,需要越來越多像宋玉琳這樣有情懷、有擔當、有能力的青年,通過建立市場主體與農戶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合作共贏,激活鄉村發展。
2019年年初,80后海歸碩士孫明洋放棄大城市優越的生活和央企的工作,自愿來到我們九畹溪鎮初級中學義務支教。看到孫明洋,讓我想起10多年前自己支教時的經歷。剛開始的時候,我心存疑慮:“孫明洋能否適應這里的生活?”“孫明洋能否和學生打成一片?”
后來,我利用下鄉的機會,經常到學校看望孫明洋。每次見到他,他都是樂呵呵的,笑起來像個孩子王。如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我告訴他,在貴州支教時,我經常到學生家家訪,吃住在學生家里,通過家訪增進了與學生之間的感情。我擔心孫明洋夜深人靜時會感到孤單,就和他分享我在貴州支教時是如何克服孤獨寂寞的。
“您是我們見過的在課堂上笑得最真誠、最樂的老師。”“您的課特別幽默風趣,我們在哈哈大笑中學到了不少知識。”讓我備感欣慰的是,孫明洋很快走進了學生心中,成為學生的知心大哥哥。支教期間,孫明洋的家人來到學校,看到孫明洋的成長與進步,家人流下了幸福與感動的淚水。我時常想,在學生心中,孫明洋一定會為他們種下一顆愛的種子;在孫明洋的青春記憶里,這段支教經歷一定是最難忘的。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呼喚更多像宋玉琳、孫明洋這樣的青年返鄉、下鄉、興鄉,將夢想的種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當我們把火熱的青春安放在廣袤的鄉村,讓青春之花在廣袤的鄉村綻放,我們的青春就會別樣燦爛,我們的青春也就有了更為厚重的含金量。
(作者為湖北省秭歸縣干部,曾獲“中國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