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兒童體重86斤、11歲兒童體重148斤、17歲少年302斤……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肥胖與代謝性疾病中心收診數據顯示,兒童及青少年肥胖患者的收診率每年都在成倍增加,其中最小患兒年僅5歲,已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營養失衡,是引發青少年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為進一步提升公眾對營養問題的認知,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于5月17日舉行“2021年全民營養周暨中國學生營養日”主題義診。由臨床營養師團隊,為市民帶去了專業的營養科普。
少年兒童肥胖問題愈發明顯
洋洋(化名)只有5歲,但體重卻已經達到86斤,哪怕是配上1.2米的身高,也是個標準的“小胖墩”。究其原因,就是管不住嘴,還邁不開腿——餓了就吃,幼兒園吃了回家還要繼續吃,卻基本上“零運動”。
與洋洋遭遇超重問題相比,11歲的小剛(化名)的問題更嚴重。1.6米高的他,體重已達148斤。更令他郁悶的還有外形問題:明明是個男孩子,胸部卻比一般的女生都大。為了避免同學的嘲笑,他基本上走路都不敢抬頭挺胸。“一點都不挑食,尤其喜歡吃米飯,越長越胖。”小剛的媽媽意識到問題,趕緊帶他就診。一查才發現,外形問題僅僅是冰山一角:除了超重,小剛被發現有較嚴重的脂肪肝,胸部過大則是出現了乳腺增生的問題。
接受醫學治療
兩個小朋友的超重問題尚能通過營養、運動處方改善和控制,15歲的小花(化名)作為一名極重度肥胖患者,只能通過外科減重手術解決由肥胖帶來的 一系列問題。因為家長的過度溺愛,小花每天的進食數量只能用“不計其數”形容,到青春期時體重已經高達194斤,血糖、肝功、膽固醇等指標無一正常……
“肥胖低齡化的趨勢近年來非常明顯。”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肥胖與代謝性疾病中心主任劉雁軍表示,該中心已先后收診近百例低齡肥胖患者,其中以10歲左右的少年兒童為主,最小年齡僅5歲。
“未成年人的體重問題更應該重視。”劉雁軍表示,青少年超重可能會引起生長周期縮短,發育時間提前等不良后果;同時,容易導致成年疾病低齡化, 甚至脂肪肝、高血壓、高血脂和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增加,可能是正常體重兒童患病的數倍乃至十幾倍。此外,由肥胖引發的不良情緒也是日益凸顯。
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各個方面都不容忽視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師于鶯曼表示,造成青少年肥胖的原因可大致分為三點:一、家族基因遺傳及疾病影響;二、因社會環境導致學習壓力增大缺乏鍛煉;三、營養觀念錯誤及營養知識科普缺失。
除了基因和疾病的因素,導致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正是“管不住嘴,邁不開腿”。而讓青少年們“管不住嘴,又邁不開腿”的,也許不僅僅是他們自己。有的胖是長輩們突如其來的關愛,隨時都想給娃娃加餐。一會兒一個水果,一會兒一杯牛奶,一會兒一把堅果,正餐還要“再加碗干飯哇?”
有的胖是家長的愛非其道的溺愛,縱容孩子的偏食和挑食。餐桌上只要有娃娃,必須加幾道濃油赤醬的“硬菜”,油炸零食甜品飲料也統統安排上。還有的胖是在社會環境中形成的錯誤飲食習慣。早上來不及吃早餐就餓著,清淡的菜吃不慣就外食,家長太忙沒空做飯那就外賣,食堂飯菜偏重口不被重視影響味覺。
還有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如今,青少年的飲食偏好和追求網絡潮流,追趕網絡上時興的各種美食,比如奶茶甜品,重油重鹽的下飯菜、火鍋,西式快餐等等。
現目前,社會群體的營養意識是較為淺薄的,營養知識的缺乏是普遍的。因此,青少年肥胖成為了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共同影響下孵化出的健康問題。
如何預防?
建議學校和家庭做到這些
于鶯曼表示,青少年肥胖的預防,一定需要家庭和學校共同參與提高健康意識。
學校建議:
·強化營養知識宣教
·強化學校配餐:如根據學生年齡階段制定營養配餐;課間提供水果作為加餐,減少不健康的零食攝入;增加飲水設施,減少學生飲料攝入想法。
·提升運動量:對學生運動時間和強度適量增加。
家庭建議:
·共同備餐:可選擇在周末和孩子一起集中備菜備餐,備好的食材可放冰箱冷凍保存。用餐時充分加熱食物,營養會被最大限度的保留。
·科學進餐:三餐齊備,切勿忽視早餐;加餐的選擇,最好是非加工類食品,比如水果、堅果、牛奶、酸奶等;飲品建議選擇不加糖的飲料或者無添加果汁,但飲品最好選擇白開水。
·就餐選擇:外出就餐注意選擇干凈衛生的餐廳和菜品,同事做好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幾大營養素搭配,以及鹽、油、糖等成分的控制。同時注意控制總量,以避免入過多熱量,減輕身體負擔。
·提早干預:預防青少年肥胖,可以提前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母乳喂養和有效的輔食添加,可以預防成長過程中的肥胖問題。此外,因注意肥胖相關因素的關注,做到早發現、早預防。(記者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