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5年,全國累計有300萬余名大學生走進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和城鄉社區,促成58.3萬個創新創業項目,對接近150萬戶農戶、4萬余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4萬余項,圍繞美麗鄉村建設、現代創意農業、醫療健康扶貧、紅色文化傳播等主題,共上一堂課。
6月11日上午,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以下簡稱“紅旅”)活動在江西井岡山啟動。這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大學生雙創賽事。
經過5年實踐探索,“紅旅”活動已成為一堂融黨史教育課、國情思政課、創新創業課、鄉村振興課、紅色筑夢課為一體的中國“金課”。
2018年,全國31個省區市全面啟動“紅旅”活動;2020年,“紅旅”活動聚焦未摘帽貧困縣的實際需求,全國有60萬名青年學生通過電商平臺直播帶貨……本屆活動則緊扣“建黨百年”主題,貫穿“四史”教育,引導師生服務鄉村振興。
參與“紅旅”活動以來,“珍蚌珍美”項目主要負責人、南昌大學水產養殖專業學生鄒青青獲得感十足。
2019年,讀大二的她跟隨老師來到江西撫州市東鄉區調研,當地沒有河流,生活和農業用水均來自水庫。然而,受畜禽養殖污水影響,東鄉區多處水庫富營養化,造成魚類死亡,百姓賴以生存的農畜業受到重創,許多青壯年離開家鄉謀求生計。
鄒青青決定,用自己所學進行水污染治理。
當年,團隊調研了小象山、樟源、大山塘3座水庫的水質情況、地理環境及浮游生物信息,綜合分析各項數據,團隊獨創“魚蚌+”生態凈水模式,將國家水產新品種池蝶蚌“鄱珠一號”與草魚、鯽魚等雜食性魚類和鳙魚等濾食性魚類進行混合、立體養殖。
“珍珠蚌由于其先天凈水、潔水的生物學特性和濾食作用,可達到綠色凈水的目的,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項目指導教師胡蓓娟說。
2019年,團隊在小象山水庫投入規格為10-13厘米的池蝶蚌1.8萬只、0.3-0.5斤的花鰱2000斤,團隊每月按時下鄉進行水質跟蹤。
2020年7月,鄒青青等人前往驗收階段性科研成果。“我們從水庫起獲花鰱1.5萬斤,經濟效益約達4.5萬元,珍珠蚌也將在2022年5月成熟。”鄒青青說。
目前,項目治理污水總面積超1萬畝,并在全國范圍推廣優質蚌苗。
“百年好合”項目負責人、井岡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7級環境工程專業學生趙延寬認為,“紅旅”堅定了自己投身鄉村振興的信念。
2017年秋天,他在革命老區井岡山、蓮花縣等地參加科技扶貧活動時發現,當地延續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模式,大片山坡地被荒置。
趙延寬成立創業團隊,深入井岡山和蓮花縣,利用百合脫毒種苗繁育和種植技術,指導農民發展百合產業。
經過對氣候、地理和土壤資源的分析,團隊為蓮花縣10萬畝荒山選定“山地百合種植”產業模式,種植卷丹百合和龍牙百合1.2萬畝;針對井岡山旅游勝地和林地多的特點,團隊提出“百合生態農業+旅游”的產業模式。
5年間,各地教育部門、高校主動聯系科技、農業、文旅等部門,動員“紅旅”參賽學生深入調研地方經濟結構,征集當地農產品種植和銷售、文化旅游規劃需求,推動高校智力、技術、文化資源精準撒向鄉村基層。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認為,“紅旅”活動把思政教育、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探索中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樹立新的人才培養觀、新的教學質量觀。
“在‘紅旅’舞臺上,大家有著不同的創業模式,但服務國家的目標是相同的。”第五屆“紅旅”賽道獲獎選手、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城鄉規劃專業畢業生陳可,已是廣州方略鄉創文化有限公司創始人、CEO。
參賽過程中,他謀劃、建立“鄉建”項目,為鄉村量身設計發展模式、人才培訓、品牌孵化、環境設施維護等方案,項目已在粵北和珠三角地區70余個村莊付諸實踐。
此外,同濟大學“掌上‘智’村——鄉村產業振興一體化智慧服務系統”團隊總結出浙江臺州黃巖區的產業選擇和發展理論模型,協助村干部建成貢橘園田園綜合體;吉林大學“液化農業廢棄物改良鹽堿地打造‘第二糧倉’”團隊通過自主研發的近臨界水技術液化玉米秸稈和畜禽排泄物,制備出有機肥料,改良吉林通榆縣的鹽堿地,帶來糧食增產。
此外,“紅旅”創新創業團隊還走進延安、井岡山、西柏坡、古田等革命老區,追尋革命前輩偉大艱辛的創業史;走進安徽小崗村、黑龍江大慶油田、寧夏閩寧等地,感受敢為人先的奮斗精神。
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強調,青年學子要扎扎實實上好“紅旅”這堂思政“金課”、實踐大課,繼續扎根實踐,服務基層,走進革命老區、偏遠山區和城鄉社區,將專業知識與創新創業相結合,帶動一批鄉村創新創業項目,催生出更多小微供應鏈,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