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次勞動,一次成長。青年在奮發向上的同時,腳下也要“沾些泥土”,深入感受勞動之美。7月25日,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小水滴”支教團積極響應學校關于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的要求,找準勞動教育與實踐育人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前往河南省濟源市市王屋鎮大路小學上好勞動教育這堂“必修課”。
濟源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原發地,所以每個濟源出生在的孩子天生就帶有勤勞、樸實的品質。一走進大路小學,“一壟花田”就映入眼簾。不算大的空間里,芝麻、辣椒、西紅柿、葫蘆......不同種類的蔬菜,三塊小土地在學校的合理規劃下變成了琳瑯滿目的秘密花園。支教團流連于一壟花田,贊嘆著農作生活的氣息。經過校長講解,支教團了解到花盆是校長帶領學校老師用廢舊油桶制作而成的,而用來圍護的石頭,則是大路村的孩子們從村子旁邊的小河帶來的。自從一畝花田建成以來,學生們每周會定期走出教室,感受勞動實踐的快樂。“在一畝花田里勞動讓我感受到了農民伯伯的辛苦,糧食的來之不易。”學生趙怡彤告訴支教團成員。
勞動之風吹進校園,同學們忙碌的身影處處可見。除了校園綠化崗,本次支教團勞動教育實踐還設置樓梯衛生崗、餐飲服務崗、讀書服務崗等多個崗位。清洗餐盤、撿拾紙屑、整理書籍……每一個崗位的同學們都樂在其中。面對整潔、美麗的校園,五年級的趙兵笑著說道:“我受益匪淺,我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掌握了一些勞動技能和生活小妙招,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勞動的本質。”支教團前往寢室幫助同學們解決有關宿舍衛生以及物品擺放的問題。采用邊操作邊講解的方式,指導學生們如何迅速高效地鋪好床單,如何將被子疊成“豆腐塊”。從鋪平、折疊,再到最后的整理,學生們贊嘆支教團技術的同時,也紛紛表示疊成這種軍被需要更多地練習。隨后,大家認真整理內務,壓平被褥,捏出被角,雖然還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每一位同學都十分認真。經過反復的練習,一床有棱有角的被子已經整齊地擺放在床頭。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小水滴支教團本次勞動教育實踐圓滿落下帷幕,但勞動教育不會就此停歇。支教團將不斷總結和提煉勞動教育實踐的典型經驗,以日常勞動培養學生“勤勞動”,以專業實踐鍛煉學生“會勞動”,以勞動主題教育引領學生“愛勞動”讓勞動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澆灌出健康健全的“生命之樹”。
(通訊員 彭增鑫 供稿)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