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如何培養“心中有理想、眼里有光芒、肩上有擔當、腳下有遠方”的學生,真正把青年凝聚在黨的理想信念旗幟下,用信仰的力量引領學生在成長成才的過程中執著攀登、收獲精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奮斗目標。
浙大城市學院堅持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為遵循,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從內容到形式、從敘事到思辨、從情懷到信仰有了更深層次的要求,更加注重啟發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悟真理、檢驗真理、發展真理,開創“行走的思政課”,鼓勵學子在實踐中汲取營養、在學習中收獲真知、在生活中融會貫通,在“大思政課”背景下接續時代火炬、傳承信仰火種。
在浙大城市學院,學生所感受到的思政教育,不再是枯燥的課堂理論灌輸,而是從理論到實踐、從學校到社會、從書本到世界的全景式育人場景,使思政教育既躍然眼前又潤物無聲,不僅有筋骨有溫度,而且有活力有朝氣。
“紅色”育人師生同修理想信念
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浙大城市學院本著“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原則,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和紅色基地開展實踐教學,激活紅色文化資源的情感效應,春風化雨般滋養人、培育人,讓紅色文化在學生心靈深處落地開花、生根發芽。
2022年7月,適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1周年之際,浙大城市學院組織開展了“行走的思政課”暑期研修實踐暨“師生同修理想信念”第一次課程活動,近50名師生同赴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開展了為期一周的實踐學習。
在這次活動中,研修團師生通過專題教學、現場教學、拓展教學、實踐教學、情境教學、理論研討等方式,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重溫入黨誓詞,面對革命斗爭中英勇犧牲的烈士寄托哀思,在龍江書院、茅坪八角樓、小井紅軍醫院追尋革命先輩的歷史足跡,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朱毛會師紀念館學習井岡山紅色革命精神,在歷史與現實交織中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熱土點燃熱血,同心方能同行。井岡山的“紅色行走”,不僅讓課堂鮮活起來,讓思想鮮活起來,讓知識鮮活起來,更讓教育過程鮮活起來。師生研修團翻山越嶺、負重行軍,在面臨缺氧、潮濕等考驗時,互相扶持、攜手同行,在面對團隊任務、實踐合作時不拋棄、不放棄,一路實踐、一路研修、一路思考、一路探討,在師生之間形成了真摯的友誼。井岡山之行,為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翻轉課堂”作出了優良示范,在師生之間建立起默契的心靈橋梁。
所見串聯所學,歷史照進現實。浙大城市學院“行走的思政課”活動的創新實踐,不僅在學生心中種下愛黨、愛國、愛人民的種子,讓學生深切體悟紅色革命精神的偉大與熾熱,而且增進了師生對當代中國發展道路選擇、理論依憑、制度設計、文化支撐的信心,增強了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武裝頭腦的政治自覺,堅定了師生對共產主義的信仰。
改革創新開創“行走”課堂
浙大城市學院的思政教育圍繞“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講”這一目標不斷改革創新,在思政育人方面持續發力,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增強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為目的,打造“行走的思政課”,以實踐感悟提升理論認知,強化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內容的把握,再用理論認知為學生未來參與社會建設與生活實踐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自“行走的思政課”開展以來,迅速贏得學生的喜愛。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思政課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各大思政實踐教育基地,共同學習和探索思想政治理論如何與歷史同頻、與時代共振、與社會接軌的全新議題。
在“行走的思政課”上,師生曾一同走進中國共產黨杭州歷史館、衙前農民運動紀念館,聆聽歷史文物背后的動人故事,感受先輩們的愛國奉獻精神,主動思考并討論“為什么杭州近代以來發生這樣的變化”“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問題,在積極討論的課堂氛圍背后,是學生面對歷史所迸發的求知熱情。
師生也曾深入探索作為杭州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的云棲小鎮,參觀與回顧杭州建設“數字治理第一城”的光輝歷程,圍繞“為什么杭州在新時代不斷煥發勃勃生機”“如何在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等問題,通過提問與回答、討論與闡發等互動環節,共同體悟浙江數字化改革所引領的創新驅動為“共同富裕”注入的活力,深入理解浙江大地上的省域現代化先行與共同富裕先行的內在邏輯。
從校內到校外,融育德與育知,學生走進思政教育基地、走進社會基層,深刻感受新時代發展脈搏,將在實踐中的學習與思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明確自己的歷史責任。
多維發力凝聚育人合力
“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的時代性,是其科學性的重要表征。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僅教學內容上要保持與時俱進,教學方法上更要講求同向同行。
近年來,浙大城市學院堅持開展思政育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國家人才需求、時代育人要求和學生發展訴求出發,推動思政教育模式改革創新,以“行走的思政課”為牽引,成立以學校黨委書記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和專班,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學院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協同配合的工作機制,充分挖掘全域思政教育資源,實現校內校外協同、課內課外協同、線上線下協同,充分整合思政課程、專業課程、學生隊伍、實踐基地等育人要素,全面推進“頂層設計、專業定制、師生同修、理實一體、閉環反饋”的育人工作模式創新,形成全要素整合、全路徑聯動、全周期導航的思政育人共同體,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統一、課內與課外相貫通、學校與社會相協同的“大思政課”工作綜合改革新格局,全面提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在“行走的思政課”實際運行中,通過組建“1+1+1+X”的教學團隊(1名思政課教師、1名專業群課程教師、1名基地實務導師和若干朋輩導師),浙大城市學院構建了以“勞模工匠進校園”為代表的校內實踐教學,以“奮斗的青年”“革命舊址講新課”“勞動創造幸福”“共同富裕浙里行”為引領的常態化實踐教學,以“師生同修理想信念課”為核心的示范性教學的“一箭四星”課程教學模式,實現思政教學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提升課程的感染力、引導力和說服力,提高課程知識覆蓋的全面性和學生課程學習參與度,促進知、情、意、行的統一。
邁入新時代,體現新作為。在“大思政課”格局的統籌下,浙大城市學院師生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進一步深化“行走的思政課”改革創新,強化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雙擎共振”效能、優化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雙輪驅動”效果、深化第一課堂與二三課程“多軸同構”效應,引導學生在思政教育、專業學習、實踐行走中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將所學、所思、所用統一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中,相信在浙大城市學院這片沃土上,青年學子們一定能書寫出無愧于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篇章,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