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新區西三小區多位居民向“新民幫儂忙”求助,與小區一墻之隔的南碼頭社區Z000301單元03街坊03-01地塊,自5月初以來是大興土木,挖掘機、打樁機“馬力全開”,“天天一開工就是‘驚天動地’的,阿拉的房子直搖、墻壁開裂,八九十歲的老人家更是被震天響的聲音鬧得吃勿下、睏勿好……”為此,居民們急切希望,相關各方能盡快采取措施,保障他們的居住安全和生活安寧。
項目啟動驚天動地
(資料圖)
西三小區是典型的老舊小區,南碼頭路以東44號、50號、56號的高層住宅,住有400多戶居民,而西三里橋路8弄9弄的多幢老工房,也有400多戶人家。小區西北角沿世博大道處就是南碼頭社區Z000301單元03街坊03-01地塊,6213平方米的“風水寶地”毗鄰黃浦江,又在南浦大橋下,是居家就能推窗望江看景的絕佳視角。世博會期間這里曾是臨時停車場,此后一直作為儲備用地。居民們也曾多方反映,希望將該地塊改建成公共綠地或社區居民活動的配套場所,以改善“無處漫步休閑”的生活環境。
5月初,該地塊經招標后作為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啟動。施工方進場后,車來車往不斷運進鋼管等建材,裝卸時尖利的金屬碰撞聲如“魔音灌耳”,多臺挖掘機、打樁機的隆隆轟鳴聲更是震耳欲聾。
“早上6點不到就開工了,一直要鬧到傍晚6點。一排機器一起開動,樓板不停地搖,墻上的縫越裂越結棍。”在21號樓田女士發來的視頻中,記者見到,隨著液壓挖掘機“咚咚咚”地破碎地面,居民家中的花瓶、桌椅等都踩著節奏劇烈“顫抖”。
耄耋老人心驚肉跳
記者來到現場,立在小區和工地之間的圍墻南邊是15號至21號居民樓,東邊是23號、24號居民樓,再向外就是南碼頭路44號、50號、56號。雖然大樓外墻曾重新粉刷過,但24號樓西山墻上的一道大裂縫仍是觸目驚心,墻體連接處裂開,里面磚塊裸露。該處留有人工標記,已被測量標注。
從24號樓的二樓向外望去,在同一水平線上,工地區域被挖開一個縱向的長方形大基坑,里面滿是積水,距居民樓僅咫尺之遙。而在小區圍墻和23號樓、24號樓的東山墻上,記者共發現數十處已被標記的裂縫,有的墻面已安上多個監測裝置。
“當初造世博洲際酒店時,居民樓就已經開裂和發生沉降,現在新的工地又這么近,阿拉真是心驚肉跳!”住在56號10樓的董阿姨講,小區住的大多是老人,不少已是耄耋之年,體弱多病的他們更加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記者來到20號4樓,80多歲楊阿婆的房子窗外就是工地,“咣當咣當”的聲響震得人腦袋發暈。踏入臥室,西面墻壁從上至下已裂出一道道深深的長縫。對于馬上要拔地而起的40米高樓,楊阿婆不禁捏了把汗,“阿拉的房子都快40年了,這樣下去,會不會傷筋動骨啊?!”
記者又走進20號5樓陳阿姨的家中,她的父親已91歲,最近剛出醫院,正在臥床養病的他還插著胃管。為了讓老父親免受驚擾,陳阿姨特地將他移到了其他房間。而在老人原先的臥室里,墻面上的道道裂縫歷歷在目,連窗臺都已變形。
21號2樓的錢阿婆也已年過九旬,她家衛生間的瓷磚上也出現了不少裂縫。“阿拉老人家一有個風吹草動就休息勿好,現在天天動靜都這么大,阿拉的身體真是要撐勿牢了。”
居住安全如何保障
記者在網上找到了2021年12月24日由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出的該地塊《(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規劃方案的公示》。對此,居民們講,當時規資局工作人員回復會征詢小區全體居民的意見,但之后街道和居委會只組織了居民代表與項目方的溝通會,根本沒有走征詢流程。
在項目公示的規劃圖紙上,記者看到,項目建筑與居民樓墻體之間的最近距離僅20.28米,而到樓梯處還不足17米。
記者就開工建設手續、安全保障措施等向項目方了解情況。相關負責人回應,開工建設的項目手續完備,盡管沒有做過征詢,但有屬地街道出具的專門意見。在了解到居民的相關訴求后,項目方已請第三方在施工前對居民樓和居民家中情況做了調查,同時通過入戶拍照、設置專業監控點等手段監測基坑開挖對周圍建筑物的影響,施工中也對基坑、環境開展全過程監測,數據每天上傳相關部門。
該負責人介紹,項目建設已采取“鉆孔灌注樁”等方案,在工地四周開挖1米多深的防震溝,減少基坑開挖打樁造成的震動。考慮到附近多為老舊住宅,新建公寓只設一層地下空間,將開挖的基坑為6米深,距離最近建筑物超過12米遠,2倍于基坑深度,符合三級基坑安全建設要求。
對方坦言,地塊處于內環內,由于交通管制等要求,確實存在車輛運送裝卸建筑材料時間過早等問題,同時建設方在文明施工等方面也沒有完全將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對此會加強研究和整改。而對于小區居民改善居住環境的需求,項目方表示充分理解,會向屬地政府移交部分公建配套空間,讓居民能共享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文化活動室和生活服務配套等。
對于項目方的回復,居民們認為:一是要將承諾的整改真正落實到位;二是對目前房屋存在損傷情況應及時評估修復。而相關部門的介入監督,也十分必要。對此,“新民幫儂忙”將繼續關注。
新民晚報記者 王軍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