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日新月異,詩歌怎樣抒寫美好生活的新風景?
商業高歌猛進之時,詩歌如何保持高貴的品格和獨立的精神?
當詩歌遇上AI,是一次遭遇外來侵襲的災難還是詩歌邊界的延展?
10月19日,2020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暨全國詩詞詩歌學會座談會在京召開,與會詩人和學者圍繞新時代詩歌的使命和挑戰等話題展開深入研討。
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吉狄馬加表示,無論是古典詩歌創作,還是新詩創作,都要跟上歷史進程的腳步,與時代的脈搏合拍。我們要建立新時代詩歌美學思想,站在民族歷史的精神高度,用理論指導創作實踐,推動原創優秀作品的出現。
新時代詩歌保持了對時代生活的高敏感度
“新時代詩歌,最初只是一個詩歌概念,如今其內涵漸漸豐富,尤其隨著時間的推進,歷史感的逐漸注入,新時代詩歌開始具有某種自足的意義。”《詩刊》社主編李少君說。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近年來,高速高鐵、快遞外賣、共享經濟、智能機器、航天航空、深海作業等都成為詩歌主題,尤其是被稱為“新工業詩歌”的一些作品,引發詩歌界關注。
江西省作協第二屆“滕王閣”特聘作家汪峰一直嘗試新工業詩歌創作。他認為,新工業詩歌的創作,既符合時代對詩歌的召喚,又很接地氣;既能展現新工業時代恢宏和壯闊的畫卷,又能展現出新時代產業工人豐富、鮮活、承壓、擔當等多層面的生活。
在安徽省文聯主席陳先發看來,新時代詩歌保持了對時代生活、對社會機體“體溫”的高敏感度,它對社會實踐包括學術界、科技界的一些最新發展趨勢保持著一種緊密介入度。
四川省作協副主席梁平關注到了深圳打工詩歌。他說,深圳打工詩歌歷史由來已久,現在我們把這類詩歌稱為“新工業詩歌”,這種改變與新時代深圳發展的業態是匹配的。新時代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新鮮樣貌,我們不僅身體要進入新時代,思想也要跟著進入新時代。
在新時代的春風下,詩歌迎來了新的復蘇,但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
中國詩歌學會名譽會長曉雪指出,舊體詩詞界有些作品泥古不化,重復一些陳詞濫調;有的熱衷于小情小景,無關民生痛癢;有的是簡單的標語口號,缺乏真切的個人感受、時代精神和藝術感染力。有些新詩創作遠離時代和人民。
梁平也看到,面對嶄新的現實,一些詩人無從下手,因為他們缺少進入現實、進入新時代寫作的一種能力。而缺乏這種進入能力,是一件特別值得警惕的事情。
新媒體和人工智能為詩歌創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近年來,隨著電子媒介和社交媒體的發展、介入和推動,詩歌發展掀起一股新的熱潮。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各類詩歌網站的注冊會員突破1000萬人,日貼詩歌量超過6.5萬首,詩歌類微信公眾號4000多個,詩歌類微信公眾號的訂閱用戶已超過1000萬人,只微信平臺每年推送的詩歌就超過了1億首。
山西省文聯副主席郭新民表示,不少詩人尤其是青年詩人們更多是利用網絡平臺和微信公眾號進行交流傳播互動溝通,微信微博等應用實現了最為快捷和便利的傳播交流,詩人自己本身就是一個自媒體,他們用新媒體把自己展示得淋漓盡致。“新媒體為詩歌插上了自由翱翔的翅膀,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詩歌的路子正在拓寬。”郭新民說。
《詩刊》社副主編霍俊明則看到了新媒體給詩歌帶來的一些副作用和負面影響,“如此龐大的甚至不可思議的寫作人口以及電子化的詩歌產量往往給人以泥沙俱下、難以置喙之感。傳播形態的變化對詩歌的生產、傳播、評價以及詩歌觀念、功能也提出了挑戰。在一定程度上以個體為主導的自媒體傳播很容易導致大量的垃圾詩、偽詩和平庸詩歌的泛濫以及整體詩歌生態的失衡”。
不僅如此,隨著人工智能和算法寫作成為熱點,當寫詩機器人“小冰”“小封”出現并先后推出各自詩集《當陽光失了玻璃窗》《萬物都相愛》,當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研發出小明、小南、小柯以及清華大學研制的薇薇、九歌等寫作機器人出現的時候,很多詩人和評論家為此感到了不安、惶惑。
“盡管人工智能寫詩還不盡如人意,但是我們并不能認為人工智能寫作就是次要問題,因為它已然是人類文學發展鏈條中一個組成元素,已然成為人類文化變遷的一部分。文學是通過語言來實現的,人工智能寫作就是這一特殊語言方式的必然組成部分。”霍俊明說。
在中國詩歌網總編輯金石開看來,互聯網時代確實存在一些魚目混珠、泥沙俱下的情況,但責任并不在互聯網,而是在于使用互聯網的人。如果強化互聯網的出版功能,詩歌網站就是詩的海洋,是普通詩人展示個人才華的舞臺,很多優秀詩作同樣可以競相涌現。
好詩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淌出來的
這幾日,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國內熱映。影片講述了葉嘉瑩先生的詩意人生,呈現了中華詩詞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力量。
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楊克由紀錄片聯想到新時代詩歌創作,“葉先生的創作啟示我們,應該不時回望中國的文學傳統,在現代詩寫作中融入中國資源和東方元素。這兩年我寫的《新桃花源記》《晨過石壕村兼懷杜甫》《沙坡頭時空之門》,就是試圖重拾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在孜孜不倦與古代詩歌的對話和溝通中找尋對新詩的啟示”。
西藏文聯副主席陳人杰認為,詩人熱愛生活,生活才會熱愛詩人。說出生活里的光和鹽,就是說出生命里的愛和痛。而生命中有多少疼痛,詩歌就會讓生命個體保持多少感恩。
“詩人應該自覺地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堅持為人民書寫、為人民抒懷。”曉雪認為這是中國詩詞創作一以貫之的靈魂,“強調反映時代、歌頌人民并不是限制創作題材,新時代詩歌創作有著極其廣闊的天地”。
郭新民認為,好詩不是簡單寫出來的,而是詩人從心靈深處流淌出來的。詩歌創作應有貼近時代的鮮明主題,應該做到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藝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