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主任、教授顏全毅
1992年,我從浙江東南海島考入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讀本科。那時,伴隨著改革開放大潮,社會文化劇烈變遷,戲曲藝術普遍受到冷落。位于陶然亭附近的國戲校園,聚集了一批甘于清貧、樂于奉獻的戲曲從業者。在這里學習沒有“門戶之見”,各系的先生、前輩都會對學生傾囊相授。我還記得,那時每寫完一個劇本,除了本系老師,院領導朱文相、鈕鏢、貫涌、趙景勃等也時常把我叫到家中輔導,有一次,院領導甚至專門為我這個年輕學生的劇本開了一次研討會。這樣的氛圍,讓我堅定了耕耘戲文的決心和信心。
人們常說:劇本劇本、一劇之本。戲曲編劇的培養是個漫長的過程,老師們深知戲曲編劇要了解舞臺,要和演員多交流,因此十分鼓勵學生擔綱創作。我入學第二年,學校團委組織的“一二·九戲曲節”就把我寫的小戲劇本搬上了舞臺,由當時的表演系學生、花臉演員,現在的國戲京劇系主任舒桐擔任主演。我們夜以繼日地研討劇本、商量演出,雖然劇目不大,卻使我們獲益良多。當我研究生畢業劇本殺青時,老院長朱文相把首屆中國京劇青研班的幾位名角請到家中,從演員的角度給劇本提建議。多年以來,我始終謹記老師們的教誨,精心創作劇本、培養學生。
進入新時代,在文化自信的時代號角下,傳統藝術備受重視,越來越多年輕人愛上了民族文化和戲曲藝術。國戲戲文系的報考人數也水漲船高,從20多年前數百人競爭60個入學名額,到現在每年5000多人報考,錄取比例可謂百里挑一。
不忘初心、耕耘戲文,這是戲文系全體師生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今后,我一定會從眾多青年學子中,發現并培養熱愛戲曲、執著事業的戲文人才,讓他們如沐春風、向陽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