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著“80后”轉的90后,跟隨養老行業一同成長
2020-10-30 10:51:50 來源:工人日報
1
聽新聞

一直以來,印象中的養老護理行業從業者多是四五十歲的外來務工者,待遇不高、工作強度大等問題讓不少年輕人望而卻步。而有一些90后則看到了行業的未來前景,并隨同行業一起成長。

“姚爺爺,今天醫生沒過來,明天上午再來。”10月24日下午,剛滿25歲的裴美一邊扶一位老人躺到理療床上,一邊招呼著另一位進入康復室的老人。聽到裴美的聲音,老人笑著回應道:“沒事,我就來看看!”

“今天氣色不錯,心情也很好啊。”話音剛落,一名年輕小伙上前攀住老人的肩膀,宛如親爺孫。年輕小伙叫巫康輝,今年26歲,和裴美同是重慶大渡口區九宮廟街道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賽盟養老機構)的工作人員。作為該養老中心為數不多的90后,除了要關心老人的日常生活和身體狀況外,還要想方設法讓老人開心。在照顧老人的過程中,他們一次次“打磨”自己的性格,用細心和耐心為老人提供貼心服務。

圍著“80后”轉的90后

“我們中心有近80名老人,平均年齡超過80歲,20人的照料團隊中只有3個是90后。”巫康輝告訴記者,家在重慶大渡口區建勝的他18歲入伍參軍,退伍后考慮到自己只有職高學歷,又報考了重慶廣播電視大學的工商管理專業。去年5月,經朋友介紹,他應聘進這家養老中心。

“培訓入職后,我發現同事基本都是70后,只有我一個90后。”巫康輝坦言,性格內斂,加上與同事年齡相差太大,使他顯得與工作環境格格不入。在院長劉昌芬的開導下,他才慢慢適應。

“干我們這一行的,80后都很少,更別提90后了。”作為經驗豐富的過來人,劉昌芬在教導巫康輝時付出了足夠多的耐心,也正是得益于這份教導,巫康輝很快就與養老中心的老人打成一片。

去年9月,裴美和另外一名90后同時進入了養老中心,這讓巫康輝高興了許久。在他看來,有同齡人的加入,說明了養老行業對年輕人還是有吸引力,他當初的選擇沒有錯。

“我的崗位性質偏行政,既要關心老人的飲食起居、生活瑣事,還要負責接待家屬。”巫康輝表示,不論白天黑夜,大部分時間都要圍著老人轉,遇到值班,更是24小時連軸轉。

與巫康輝相較,裴美的工作則專業性更強。裴美的老家在重慶大足區偏遠農村,學習康復治療專業的她目前是養老中心唯一的康復理療師。每天早上要檢查所有老人的血壓、血糖等基本生命體征,還要為身體不適的老人進行按摩理療。

記者了解到,為了能干好這份工作,巫康輝和裴美都租住在養老中心附近,只要中心有需要,無論何時,他們都能立刻出現在老人身邊。

把老人當親人對待

如今,巫康輝與裴美從事養老行業已有一年多的時間,他們能準確叫出養老中心里每一位老人的名字,甚至家庭情況、個人經歷都知道得一清二楚。“我們把這些老人當成了自己的親人。”巫康輝說。

回想起剛入行的日子,巫康輝與裴美均表示曾經受過不少委屈,一度想辭職,可看到老人們臉上露出孩童般的笑容時,他們又決定繼續堅持下去。

為了拉近距離,巫康輝經常會攀著老人的肩膀,讓他們有親近感。有一次卻因為這個舉動惹怒了一位爺爺。養老中心有一位70多歲的老爺爺,以前是重鋼的火車司機,或許是因火車聲太大把耳膜震壞了,造成了聽力障礙。“這位爺爺跟老伴同住一個房間,我到房間去查看二老的情況,隨手攀了一下婆婆的肩膀,被爺爺當成‘情敵’,狠罵了我一通。”由于爺爺聽力不好,溝通困難,巫康輝盡管得到了家屬的理解和道歉,卻未能得到老人的理解。最終,在老人的堅持下,他們從養老中心退了房。

這件事讓巫康輝消沉了許久,也成了他的“心病”。最后,在劉昌芬和其他老人的開導下,他才慢慢走出陰影。“這個經歷讓我成長了不少,讓我明白,別用年輕人的思維揣度老人,要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去理解老人。”

裴美告訴記者,她剛到養老中心時也極為不適應,有些老人剛來做理療時態度惡劣,讓她受了不少委屈。“我家里有老人,老一輩的思想比較固化,我就嘗試著用對待自己長輩的方式和這里的老人相處,如今他們對我也像親孫女一樣。”

跟隨養老行業一同成長

“別看我們服務的是‘夕陽紅’群體,但這卻是個朝陽行業。”巫康輝表示,盡管目前收入不算太高,但他更看重行業前景,“未來我國的養老產業將得到飛速發展,屆時,像我們這樣有豐富從業經驗的年輕人會很‘吃香’。”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機構負責人萬海燕的認同。萬海燕表示:“隨著觀念的轉變,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老人選擇進入養老院。”

除了看重行業前景外,巫康輝和裴美也十分看重老人對他們的信任。“這是一個有溫度、能成長的行業。”裴美表示,年齡尚小的她缺乏生活閱歷,在養老中心為老人服務的時候,很多老人會拉著她,講起年輕時的光輝歲月。

“這些婆婆爺爺的經歷花多少錢都買不來,多聽聽也能增加見識。”裴美認為,她現在無法延長人生經歷的長度,但可以增加其厚度,這對自己以后的成長大有裨益。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盡管這個行業前景被普遍看好,但對多數年輕農民工來說,卻沒多少吸引力。在萬海燕看來,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收入不高和工作強度大。正因如此,才使得在養老行業堅持下來的年輕人顯得彌足珍貴。“像巫康輝和裴美這樣的年輕人是我們重點培養的對象,在實際工作中,他們也沒有辜負我們的培養,這讓我感到特別欣慰。”萬海燕說。

“這個行業需要年輕人,我們有活力,也有熱情。”談及未來的打算時,巫康輝和裴美臉上露出堅定的神情,眼睛里閃著期待的光。(本報記者 黃仕強)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