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女博導累計獻血8萬余毫升,堅持整整16年
2020-11-16 11:40:00 來源:楚天都市報
1
聽新聞

昨日上午,潘迎春像往常一樣,走進了熟悉的武漢血液中心。可是這次又格外不同,因為她成為了武漢第37位獻血次數超過200次的無償獻血者。

潘迎春是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也是首批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的主講老師。盡管工作繁忙,她卻堅持每次到了間隔期就來獻血,疫情期間也沒間斷。

血管條件并不好的潘迎春,每次獻血都要比別人多出近一倍的時間,但她卻堅持用單臂獻出雙份的量。今年52歲的她,已經堅持了16年整整200次。

累計獻血8萬余毫升

“潘老師,您來啦!”看到潘迎春如約而至,武漢血液中心成分獻血科副主任林卉笑著迎上前去,正如相識多年的好友。

潘迎春是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她和無償獻血的緣分,始于2004年8月4日,那天她第一次走上中南商業大樓獻血車,獻出了一份全血。昨日,她完成了第200次獻血。16年來,她已經成功捐獻3次全血,197次成分血,累計84900毫升。

“無償獻血是非常安全和科學的,作為一名老師,我選擇相信科學。”盡管教學工作繁忙,可每到間隔期就來獻血,已經成為了潘迎春生活的一部分。“血液中心的醫生護士們大部分都獻血,他們是一支非常有愛和溫暖的隊伍,每次獻血對我來說,都是對心靈的一次凈化!”

疫情期間,潘迎春也從未間斷獻血:“問都不用問,封城期間武漢臨床用血肯定緊張。”她先后5次前往武漢血液中心江南分中心獻血,其中有一次因為白細胞稍微差了一點點而沒有獻成,潘迎春遺憾不已。

單臂獻出雙份的愛

常說著“獻血沒什么大不了”的潘迎春,事實上,每一次獻血對她來說都并非“舉手之勞”。

無償成分獻血一般是捐獻血小板,捐獻過程分為采集、分離、還輸三個部分,大多數獻血者是一個手臂采集,另一個手臂還輸,整個過程通常需要60分鐘到90分鐘。但是因為潘迎春只有左臂的血管符合采血的條件,所以每次她只能用一只手臂采血和還血,再加上她每次都會選擇捐獻雙份即2個治療量的血小板,所以每次獻血過程常常接近3個小時。

“潘老師血管較細,兩三個小時的獻血過程中,為了讓獻血順利,她必須要保持手臂紋絲不動。”武漢血液中心成分獻血科業務督導陳涵薇不禁感嘆,“潘老師每一次獻血,都讓我們感動。”

“現在儀器越來越先進,我獻血的時間已經縮短到2個小時,時間一下就過去了。”潘迎春笑著說道,每次左臂獻血,她就用右手通過手機和同事、學生溝通,獻完血后又匆匆回校上課,或者趕去參加學術會議。

熱血火種正在傳遞

“我們智慧與美貌并存的潘老師馬上要進行第200次獻血,想陪她一起的請在群里接龍!”早在一周前,“秦義無償成分獻血感召隊”的微信群里,就開始了“熱血接龍”,一下子就有10位獻血者報名。

“秦義無償成分獻血感召隊”是獻血者秦義發起成立的,里面有一群通過獻血認識的熱血伙伴,不僅自己獻血,還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感召更多人加入到愛心隊伍中來,潘迎春正是其中一員。

在自己的歷史公共選修課上,潘迎春會在結課時抽出十分鐘,為學生展示她的幾十本獻血證,為同學們科普無償獻血知識。“已有不少學生加入到無償獻血的隊伍中,有時候獻血時,還會碰到自己的學生。”潘迎春很欣慰。

昨日,“秦義無償成分獻血感召隊”一共10位成員獻血成功,捐獻了共計15個治療量的血小板。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