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有這么一所特別的小學,沒有漂亮的樓房,沒有氣派的運動場,但在這所學校里,處處都是孩子們親手種下的花兒和果實。在操場上,能嗅到稻花的芳香,看清小荷的尖角,聽見青蛙的鼓噪,目睹蝴蝶的飛舞……這就是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升華小學。
生態環境課堂帶來鄉村教育
這所小學用勞動教育構建了一塊屬于兒童的樂園。學校與武漢市植物園、武漢市環境保護局共建,建設了生態環境課堂,期望鄉村教育“不離土,不離鄉,不求洋”。在生態勞動課堂上,老師們和孩子們一起種下太空種子、紅薯、花生、向日葵、愛心樹等。
春暖大地,滿園油菜花盛開了,第一株向日葵怒放時,老師們把課堂搬到天地自然之間,實現學校課堂和教育現場的無縫對接。借助生態勞動課堂,老師們打破學科“壁壘”,實現美術、科學、勞動、語文整合執教,讓教育充滿童真童趣;打破觀念“桎梏”,把動植物“請到”課堂,與孩子們一起探尋生命的奇跡,體驗學習的樂趣。
有趣有味的“樟園系列課程”
升華小學校園以香樟樹為主題景觀,百余棵香樟樹團簇校園,挺拔繁茂、朝氣蓬勃、錯落有致,其中最具標志性的是數十棵五十余年的香樟樹。在香樟樹下,師生們開辟田地,種下了太空種子、紅薯、花生、向日葵、愛心樹等植物和花草,學校也由此構建了“樟園系列課程”。
春天,有圍繞植樹節展開的植樹課程。學校的“桃李園”也是孩子們的“種植園”,每逢植樹節前后,孩子們會找好一小塊地,用鏟子松土,把種子放進坑內埋好,然后澆水,撒上肥料,為自己種下的樹苗、花卉做上獨特的標記,種下綠色的“希望”。學校還會邀請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高級園藝師到校,以“講座交流+實地種植+自然觀察筆記指導”的活動形式,在孩子們心底播下科學的種子。專家們不僅給孩子們科普植物知識,還將培植的百日草、菊花等植物帶來種在學校植物科技園里,給孩子們講解植物類別和種植等技巧。
春種秋收品嘗勞動的收獲
夏天,孩子們親手種下的向日葵開花了,老師們將語文課“搬到”向日葵田中去,一場生動有趣的作文課就此開啟。老師們告訴學生如何觀察,如何想象,時不時還和學生互動。“老師,請問這只蝴蝶飛過來,是不是想要吃瓜子啊?”童真童趣,逗得師生大笑不止。在自由觀察時間,孩子們有的圍在一起看向日葵,有的蹲下來撫摸色彩斑斕的波斯菊,有的還找著了葉子上的毛毛蟲。
校長李明菊說,校園植物科技園成了師生最愛去的地方,或拔拔草,或散散步,在里面自由暢想。在自然生態的世界里,孩子學到的不止是知識,也是生活。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在“樟園紅薯系列課程”中,最讓孩子們期待的是品紅薯。每當紅薯收獲時,會做“紅薯丸子”“紅薯餅”的家長便被邀請來到學校。孩子們在家長的協助下,洗、刨、切、炸,清脆的紅薯一會就變得軟糯香甜起來,師生、家長共同品味孩子們的勞動成果,成為升華小學的孩子們秋天最期待的事情。
專家說
孩子們的好奇、求知、上進、易塑,是實施教育的最優渥期,學校的生態環境又非常適合對孩子們進行勞動教育。以種植各類常見植物為契機,讓孩子們在學習植物科學基礎知識的同時,體驗勞動的艱辛與不易,感受收獲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讓孩子們學會感恩,懂得珍惜,善于分享!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高級園藝師李俊皞
家長說
現在的孩子在家里很少有勞動的機會,學校開展的勞動課正好彌補了這個不足。通過勞動體驗,孩子們學會了正確使用勞動工具,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同時也感受到勞動的快樂。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升華小學301班范思賢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