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洲邾城沿新道公路向東,驅車約20分鐘,按交通指示牌左拐,駛入一片金色稻田掩映下的柏油路,繼續(xù)行駛約2公里,眼前一道圍墻圍住的大片建筑,便是被稱之為“稻田里的中學”——新洲四中,武漢市唯一不靠集鎮(zhèn)的高級中學。
初冬一個清晨,本報記者探訪這所學校。如果不是里面?zhèn)鞒鲫囮囎x書聲,很難相信,被大片稻田包圍著的,是一所學校。而她,在這里靜靜地“躺”了60多年,哺育著新洲東部革命老區(qū)舊街、徐古等6個街鎮(zhèn)的孩子。
“快點,跑幾步!”高中一年級主管、40多歲的張利華老師站在一棟教學樓下,對幾名正走向教室的學生喊道。短促有力的催喊聲透露出學習的緊張。在這所“稻田里的中學”,張利華堅守了24年。他的學生吳仲宏、吳仲宏的學生尹奇兵也先后回到這里,接續(xù)奮斗,上演鄉(xiāng)村教育版的“愚公接力”。
一起進校的老師紛紛調離
他們一茬接著一茬干
在張利華老師家里,他的愛人、同是新洲四中老師的吳鮮桃,展示一根精致的女式釣竿,笑著說:“這是利華為讓我留在新洲四中而送給我的。”
1996年,張利華被分配到新洲四中,擔任高一年級班主任兼物理老師。農(nóng)村長大的張利華,對這所農(nóng)村高中的艱苦條件有著足夠心理準備,但現(xiàn)實還是超乎意料:沒有自來水,從水井里汲取的生活用水不能直接使用,需加入明礬,沉淀;遇上下雨,校園全是泥巴路,到教室上課需穿上深筒膠靴;去附近集鎮(zhèn)買菜得走上2公里……
張利華有些動搖,盡管他喜歡教師這份職業(yè)。不到幾年,一同進校的12名老師,有9人離開。
然而,每次課余時間,學生們見縫插針地找到他的辦公室,排隊請教問題,他仿佛看到學生時代的自己,“就算為了這些和我一樣來自農(nóng)村的孩子,我也要留下!”張利華說服自己。
1998年,兒子的出生對他的選擇提出挑戰(zhàn)。兒子體弱多病,而附近唯一醫(yī)院就是2公里外的村級診所,就醫(yī)不便。吳鮮桃常常一個人夜里抱著兒子去診所,又苦又累。她甚至巴望兒子生病的時間能夠恰好在后半夜,“因為后半夜老公也在家,能多一個人照應。”
為了兒子的健康,為了兒子能接受更好教育,吳鮮桃勸張利華離開。但張利華在城關買下一套房子,請來父母照顧兒子,“一舉多得”,吳鮮桃作罷。
及至兒子上大學,生活顯得更加單調,“想玩一把浪漫都找不到地方”,吳鮮桃又鼓動張利華去城關中學。張利華給她買回一根女式釣竿,周末有空夫妻倆就去附近村灣池塘釣魚“玩一把浪漫”,吳鮮桃哭笑不得,但也從此斷了離開的念頭。
張利華說:“我這不算什么,學校有多名老師在這里堅守了30多年,主動放棄調離機會。附近村民有的一家三代都是他們的學生。”
張利華沒走。2004年,他所教的第一屆學生吳仲宏,大學畢業(yè)后主動選擇新洲四中,接過他的衣缽。
“這是我唯一一次沒聽張老師的話。”吳仲宏說,當年應聘新洲四中,因為學校條件艱苦,張利華勸他別來。但他依然來了,“新洲四中培養(yǎng)了我,我也要為她培養(yǎng)更多更優(yōu)秀的人才。”
來學校報到的那一天,10名老師中當天就有人申請調離。張利華找到吳仲宏,再三叮囑:“來了,就意味著奉獻,要在這里扎下根。”吳仲宏緊握老師的手,堅定地點了點頭。
這一年,尹奇兵成為吳仲宏的學生。薪傳火繼,2012年從華中師范大學畢業(yè)后,尹奇兵也回新洲四中擔任物理老師。
“新洲四中口碑不錯,到這里任教,全家人都為我高興。黨和政府越來越重視教育,學校生活條件大大改善,井水變成了自來水,校門前的道路鋪上了柏油,前不久還通了公汽,我們也買了小汽車,進城方便多了。”尹奇兵說,“外界覺得我們傻,覺得我們苦,但現(xiàn)在黨和政府對教育加大投入,讓我們不差錢,更加樂在其中。”
把農(nóng)村孩子帶到更廣闊天地
他們聽從使命
“11月17日,葛新霖的家長來校,進一步了解學生情況。”吳仲宏隨身攜帶的備忘本中記錄著這件事。葛新霖近段時間成績有些退步,吳仲宏約了葛新霖家長,一起查找原因。
用心對待每一名學生的每一次異常,讓他們少走彎路。這是吳仲宏從張利華老師那里取來的“教育經(jīng)”。
張利華介紹,新洲四中絕大部分學生來自革命老區(qū),不少學生自小就是留守兒童,長期缺少父母關愛,一次情緒波動就可能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但他們比城里的孩子更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作為農(nóng)村高中教師,我們的使命就是把農(nóng)村的孩子帶到更廣闊天地。”
張利華至今后悔,一名成績原本不錯的女生,高三時因為家庭變故,導致成績下滑,高考名落孫山。“如果那時我及時了解到她家情況,幫她渡過難關,她今天的舞臺或許大得多。”
2011屆畢業(yè)生陳勇幸運得多。因為中考發(fā)揮失常,加上手部殘疾,陳勇心理投下自卑的陰影,高一時成績擺尾。高二進入?yún)侵俸昀蠋熕诎嗉墸愑聦W習依舊刻苦,但成績上升緩慢。吳仲宏幫他分析原因,讓他理性看待每次考試分數(shù),也讓各科老師上課時多提問陳勇,增強他的自信心。陳勇的成績飛速上漲,躍到了全班第二。最終,陳勇考上第一批本科院校,后來還考取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
“尹老師,感謝您!如果沒有您,我今天就不可能走進大學課堂。”2018屆畢業(yè)生石彪的教師節(jié)感恩短信,讓尹奇兵淚眼模糊。
高三那年,石彪迷上手機游戲,常常躲在被子里玩到深夜。尹奇兵收繳了他的手機,他半夜又逃到校外網(wǎng)吧。無奈,尹奇兵請來石彪家長陪讀。石彪的心重新回到課堂,考取湖北大學。
擔子壓得早壓得重
他們實現(xiàn)了人生價值的升華
“沒想到學校給了我這么高的榮譽。”入選教育部2020年鄉(xiāng)村優(yōu)秀青年教師培養(yǎng)獎勵計劃的尹奇兵,十分激動。
尹奇兵的拼勁,在學校出了名。
2018年,尹奇兵擔任高三年級班主任。高考前半個月,5月22日,尹奇兵父親被檢查出患有腦部腫瘤。此時,尹奇兵愛人懷孕6個多月。
學生進入高考前最后沖刺階段,絕不能放下;父親重病,照料的責任不可推卸;愛妻懷孕,也必須扮演好陪護角色。尹奇兵只能將全部重擔默默扛在肩上。白天上課,檢查課堂紀律;課間抽空給妻子打個電話,詢問妻子身體狀況,叮囑她照顧好自己;中午為妻子買一份可口的飯菜;晚上11點多下班后再趕到醫(yī)院照顧父親。直到高考結束,尹奇兵的按部就班,沒讓一名學生感覺到他家的突發(fā)狀況。
這一年,尹奇兵所帶班級35名學生,29人考取第一批本科院校,刷新新洲四中多項高考紀錄。而他也獲得市級優(yōu)秀教師等榮譽。
“農(nóng)村中學一來就壓擔子,鍛煉機會更多。如果不是新洲四中給我平臺,我不可能取得這些成績。”尹奇兵說。
上周,尹奇兵讓妻子將他們的婚房掛到房產(chǎn)中介,準備出售,計劃在城關的小學旁買套二手房,方便母親將來接送孩子上學。他將全部身心傾注到教學中。
“他們師徒三人在教學中勇挑重擔,實現(xiàn)了自我價值的升華。”新洲四中校長黃建平說。
2017年,吳仲宏和妻子商量,準備再生一個寶寶。他想將更多的精力用來照顧妻子和將要出生的寶寶,便向學校請辭班主任職務。2018年,聽到尹奇兵克服家庭困難的事跡后,他主動請纓再當班主任。學校安排他擔任高二年級組長,但這一年,恰逢從高一開始,按新課改內容開展教學,吳仲宏婉拒高二年級組長,到高一年級當班主任,挑戰(zhàn)新課改教學。張利華為學生的勇氣點贊。
今年秋季開學,校領導給張利華壓擔子,讓擔任了10多年高三物理備課組組長的張利華擔任高一年級主管,并帶2個班的物理課。13個班學生的教學、安全,主管都得負責,責任重大。接還是不接?校領導給張利華3天時間考慮,張利華卻當即答應。
“責任越大,越能錘煉一個人。”張利華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