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教必先強師,教師的引進和培養是教育環節中的一件大事。12月8日,記者走進鄭州市部分學校,探訪關于教師成長的故事。
“十三五”期間,惠濟區將教師的發展作為教育事業的重要戰略。以“高站位、全結構、小切口、大縱深”四個維度塑德塑能,把師德師風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第一標準,打造高質量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在融合共進中促進惠濟教育日新月異的大發展。
“我的目標是在2023年成為市級的優秀教師,為了這個目標我會繼續努力!”……在新教師專業成長活動中,今年新入職的老師們認真做著自己的職業規劃。“人人有目標,人人有專長,人人有發展,人人有提升”,這是惠濟區實驗幼兒園每位老師不斷追求的目標。
有目標還不夠還要付諸行動,在幼兒園走廊的墻壁上,隨處都可以看到老師們的成長計劃。每周老師們都會根據自己的專業和特長選擇繪畫、舞蹈、陶藝等不同的課程。惠濟區實驗幼兒園園長馮靜告訴大河網記者,幼兒園立足實際,將教師從5個維度進行提升,定期舉辦豐富多彩的評比活動,切實促進每個教師的專業提升,讓老師們在活動中快速成長。
提到年輕教師的快速成長,就不得不提到惠濟區實驗小學,在這里,兩位90后教師被評為2018年和2020年鄭州市最美教師。校長田鄭敏告訴大河網記者,“十三五”以來,惠濟區教育局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下足了功夫。在人才引進方面親力親為,校長親自去師范院校招聘優秀畢業生,為教師在公租房申請方面開啟綠色通道,最快僅需半年,提升了教師的歸屬感;在人才培養方面建立了梯級攀升機制,通過階梯教育,逐步形成了惠濟“名師+”共同體。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而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在鄭州十一中,學校利用郭勤學名校長工作室、賈穎高中語文名師工作室、李小斌高中數學名師工作室、敬小娟名班主任工作室等平臺,大力發揮工作室的輻射力量,為廣大教師提供開闊的教育視野,高水準的培訓學習,高層次的教科研平臺,發揮引領作用,促進教育可持續、高水平發展。
“課堂是教師成長實踐的最重要陣地,對課堂的研究分析是教師成長最有效的途徑,針對課堂研究,我們設置多種形式的觀摩課、示范課等,并探索‘閃亮課堂’模式,使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都能夠獲得提升。”鄭州11中校長郭勤學表示,學術性高中建設,不僅僅是學術型教師的發展和提升,更應有校園文化環境的優化、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整合、綜合性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未來,十一中將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學術型教師的培養成果,由學術型教師的培養帶動精品校本課程的開發和綜合性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完成多樣化辦學環境下綜合創新特色學術性高中建設。
對于偏遠地區教育的發展,優質師資的作用更加重要。在中牟縣,教育部門每年拿出2000萬元對優秀教師進行獎勵,并且在教師待遇方面也實現了“三個率先”:率先實現教師平均收入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率先落實鄉村教師補貼在700元—1250元之間,率先落實各種獎金與補貼,教師的年平均收入達11.6萬元,較2015年翻了一番。中牟縣在做好“五級聯動”教師培訓的同時積極走出去,有針對性地開展不同形式的專業培訓,構建了多類型、多層次的培訓體系。用這些辦法,中牟縣的師資在數量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質量上更是朝著積極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