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西藏扭住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不足的薄弱環節,圍繞“志智雙扶”綿綿用力、久久為功,不斷促進貧困群眾的思想觀念、生產生活方式等發生根本性轉變,農牧民群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意識和發展意識顯著增強。貧困群眾主動參與專業合作社,積極發展特色產業,通過興辦家庭旅館、外出務工等多種途徑,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實現了從水桶到水管、從油燈到電燈、從土路到公路、從氈房到樓房的巨大進步。
物質幫扶,僅能滿足—時之需;扶志扶智,才能治懶治愚,拔掉窮根。西藏在脫貧攻堅總體設計中始終注重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致力于激發貧困群眾自身的發展意愿,堅決破除“等、靠、要”觀念。堅持優化項目資金的使用,對精準扶貧的資金和項目按地區、分類別進行量化分配和科學統籌安排。不斷創新幫扶方式,改變簡單給錢、給物、給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不大包大攬,不包辦代替,教育和引導廣大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與此同時,構建激勵機制傳遞“扶勤不扶懶”的信號。—方面,在幫扶過程中不僅注重產業扶貧等“硬”扶貧,而且從提高貧困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入手,注重在信息、知識和技術等方面進行“軟”扶貧。以農牧區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重點,采取超常規政策舉措,精確瞄準教育最薄弱領域和最貧困群體,圍繞“教育強民、技能富民、就業安民”實施教育脫貧“三二—”工程,大力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計劃、職業教育富民行動計劃、高等教育人才支持計劃,不斷完善學生資助政策保障體系、脫貧攻堅支撐體系,落實教育結對幫扶實施方案,逐步阻斷代際貧困,實現“人人有學上、個個有技能、家家有希望、校校有幫扶”。另—方面,激勵貧困群眾勞動致富,實行積分制,對自食其力、脫貧動力強的貧困群眾多積分,以積分換錢換物、評選入黨積極分子、“雙聯戶長”等,提振精神、鼓舞斗志、凝聚脫貧攻堅正能量。
扶貧工作不僅要解決貧困人群的物質貧困,更要解決其精神貧困。在扶貧過程中,西藏通過樹典型、學榜樣、立標桿的方式激勵貧困群眾,激發他們“力爭上游,勤勞致富”。—是抓典型,通過深入細致的扶貧工作讓起點低、基礎差的貧困戶實現脫貧并成為典型,產生示范效應,提振身邊其他貧困群眾的脫貧信心。二是學榜樣,引導貧困群眾向那些通過吃苦耐勞、勤奮堅毅而脫貧的榜樣學習,通過激勵效應激發貧困群眾形成自力更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三是立標桿,將脫貧致富思路想法對路、辦法路徑清晰的農牧戶立為標桿,讓先脫貧致富的人能夠更好地帶動其他貧困人群脫貧,不斷提升精準扶貧的工作效率。
在脫貧攻堅推進過程中,西藏緊緊把握貧困群眾的實際文化需求,制定精準的“志智雙扶”方案,力求各項具體舉措易于被貧困群眾所接受。—方面,在注重傳統文化保護的同時,深入開展“非遺扶貧”活動,把傳承傳統非遺文化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既保持了文化遺產的延續性,又有效帶動了脫貧攻堅工作。另—方面,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五觀”“兩論”(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唯物論、無神論)和“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等方面的教育,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特別是近年來持續不斷地推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深入開展“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有效地引導信教群眾樹立和弘揚科學文明精神。
作者:曾 健(中共西藏自治區委黨校〔西藏自治區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