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面對“科技自立自強”這一重要任務,集聚培養能夠引領未來、搶占先機、自主創新、影響全球的人才,成為關涉廣泛的重要命題。在人才引進與培養中,應注重以下要素:
能引領未來。應把握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型經濟的關鍵環節,大力集聚創造新技術、新領域、新產業的科學家、工程師、技能人才,創造新市場、新業態、新崗位的創業人才,帶來新理念、新時尚、新生態的創意人才,把握未來趨勢、推動治理創新的治理人才,引領創新潮流、推動創新策源、贏得未來競爭。
善搶占先機。應把握科技發展動向和產業變革趨勢,著力集聚培養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智能制造、金融、科技等重點領域人才以及基礎研究領域重要人才,加大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產業發展等專項資金支持力度,持續提升戰略人才創新本領。
富于創新資源。應把握全球要素流動與集聚發展趨勢,加大制度性開放力度,加快市場準入、職業資格、政府采購等方面的制度創新,更大力度地引進掌握全球資本、全球信息、全球人才資源、國際社會網絡的人才,推動人才與資本、技術、信息高度融合,促進全球高端要素資源高度集聚、高效配置、高速增值。
有效影響全球。應把握全球人才流動的“頭羊效應”,加大對國內外各領域、各行業尖端人才的引進力度,探索建立本地人才與引進人才合作機制,牽動全球人才流動方向,改變全球人才集聚格局,為全球創新網絡與全球人才網絡打造新樞紐、新節點。
當前,我國發展面對的外部環境壓力和條件約束不斷變化,“十四五”時期應突出人才的戰略價值,在以下五個方面著力。
更加自主。要著眼能力,建立健全自主創新頂層設計,著力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關鍵領域及關鍵類型人才培養。要聚焦潛力,盡快謀劃實施對未來關鍵產業領域人才的吸引、培育與儲備,切實拓寬人才發展成長、價值實現的未來空間。要激發活力,加大體制機制改革力度,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創新體制變革、人才制度創新,加快新型研發機構改革探索,強化市場配置,促進社會組織發展。
更加開放。對標世界最高標準,加大人才開放力度,提升人才國際化程度,力求在數量、結構、素質等方面達到新水平。搭建更多的國際性創新平臺,團結引領有志于創新的海內外人才攜手前行,共享發展機遇、共迎未來挑戰。
更加融合。要著眼于科技創新發展方向和未來趨勢,推動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等不同領域人才相互融合,在科技創新、模式創新、轉化創新過程中,充分發揮一線研發人員的探路者、先行者作用;充分發揮企業家、創業者發現潮流、捕捉商機、創新創業的獨到作用;有效促進投資者探索產業發展方向,協同各類專業服務人員,為創新創業人才發揮輔助作用。要著眼于人才規律和創新發展要求,推動人才、項目、團隊有效融合。要把握全球競爭的特點,推動人才、產業、城市緊密融合,突出需求導向、推動產城一體,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城市群率先打造一批產才城融合增長極、聚集帶、發展圈。
更加完善。要適應全球創新和人才發展趨勢,創造有利于人才及其團隊迸發活力的制度,用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制度創新,不斷增強吸引力與競爭力,用具有顯著優勢的人才制度體系提升人才治理效能,讓創新創業人才成長更快、發展更好、收獲更多。
更加優越。要著眼于人才對工作、生活、學習等各個層面的多樣化需求,以人才友好型環境為核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和配套設施,創造高品質生活,加快重大產業基地、重點項目布局,培育一批世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推動跨國公司總部建設,建立標志性人才發展平臺,構建新一代科技園區,塑造良好營商環境,打造宜居宜業、美好幸福、充滿活力、持續發展的人才發展生態。
作者:汪懌(上海社會科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