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爾濱度過最后一個冬天,我的博士生涯也即將結束。求職、投簡歷期間,我發現不少基礎科學專業的朋友都選擇了“跨界”找工作:化學專業的同學轉行進入行業咨詢公司;學生物的同學做起了證券咨詢;本科學習數學專業的朋友在讀了計算機專業的碩士后,最終進入了某互聯網“大廠”……
一些朋友放棄專業研究,雖然心有不舍,卻也是多方面衡量后的選擇。基礎科學研究本來就是又苦又累的“冷板凳”工作,與之相比,不少年輕人都更青睞收入更高、環境更好、更有活力的互聯網工作。而且我發現,由于基礎學科學生就業面較窄,很多人在選專業時就會避開基礎學科,轉而選擇大數據、計算機等更加熱門、前景更好的專業。
同時,基礎學科領域的評價體系也有待改善。與應用科學不同,很多基礎學科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出成果,有時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不斷研究和投入。而現行的科研評價體系對成果的快速產出要求很高,導致目前不少科研成果局限于表層研究,不利于基礎學科重大問題的解決。此外,由于基礎學科評價體系以SCI論文發表為重點,使得基礎學科領域的成果轉化率不高,大多數研究都僅僅停留于紙面,難以解決工程實踐中的問題。這些現實問題,都成為年輕人堅守基礎研究的障礙。
基礎研究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石,歷史上的偉大發明和創造,均離不開在相應領域的深厚基礎研究。從蒸汽機的使用,到交流電的大規模應用,離不開物理學家在動力學以及電磁學方面的基礎研究;化學、材料學以及物理學的結合,為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工業化生產開辟了道路;現代生活中,作為清潔能源的核能的大規模應用也離不開科學家們在原子物理學領域的深厚研究。可以說,沒有近兩個世紀以來的基礎研究,就沒有現代工業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
從“嫦娥”奔向月球,到“蛟龍”潛入深海,中國的科技實力和工程實力日新月異地發展和進步。在日常生活中,高鐵出行、一鍵約車、網上點外賣等新興模式,也讓我們不斷感受到科技創新帶來的便捷。但需要認識到,這些創新大多集中在科技應用層面。在基礎研究方面,中國需要追趕的道路任重而道遠。
其實,在基礎科研領域,年輕科研工作者更容易做出革命性和開創性的成果。縱觀近現代歷史,不少偉大的科學家都是在年輕時代就已經做出了開創性及革命性的成果。比如,愛因斯坦在26歲就提出了狹義相對論,海森堡在24歲建立起了矩陣力學,并提出不確定性原理及矩陣理論。這與青年時代思維更加活躍,較少被保守思想桎梏,更容易突破舊思想的束縛密切相關。基礎研究,更需要開創性的思維和豐富的創造力。
“十四五”規劃建議指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等。
對此,防止基礎領域的人才流失,鼓勵更多年輕人去做基礎科學研究,應成為重點。一方面,需要改變現有評價體系,建立起科學研究和實踐應用的雙向評價機制,改變單一的“唯論文論”評價方式,加大對基礎科研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中科院研究員袁亞湘就曾指出,除了論文,應更加看重研究工作在本領域的學術影響和同行專家的公開意見。
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年輕基礎學科科研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加強生活保障,為他們提供穩定、舒適的研究環境。基礎科學研究離不開濃厚的興趣,堅持不懈的耐心與好奇,如果年輕科研者們總是為了做項目、拿經費、出成果而忙碌,甚至因為與其他行業收入差距過大而焦慮,便無法塌下心來深入做研究。
從“短平快”的角度來看,基礎科學顯得有些“無用”。可正如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羅杰·科恩伯格所言:基礎科學在當下并沒有即時的應用,但在未來會解決很重要的問題。對國家未來的科技發展而言,讓更多年輕人愿意坐“冷板凳”,使他們能夠安心做研究,無疑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