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運載火箭直入蒼穹,“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潛入深海……在日新月異的中國,“中國制造”正在告別低端、廉價的傳統印象,以全新的姿態展示于世界舞臺。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制造”走過了艱辛歷程,創造了輝煌的成就,更積蓄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12月26日,由團中央宣傳部、國資委新聞中心、中國科協科普部聯合主辦,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中國青年報社、中央企業媒體聯盟、新浪微博協辦的“聚力新征程,筑夢十四五”——第五屆“中國制造日”網絡傳播活動線上線下同步舉行。
第五屆“中國制造日”活動緊緊圍繞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引導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堅定“四個自信”、激發愛國熱情、煥發奮斗精神,立志投身“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宏偉事業,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而奮斗。
在北京舉行的全國主會場活動上,幾乎聚集了“中國制造”各個領域最閃亮的星。連續超過10個小時的直播分為“中國榮耀”“硬核支援”“大國重器”“中國品牌”“自立自強”“揚帆遠航”6個板塊。余夢倫、姜鵬、金燦榮、方文墨等60余位科學家、知名學者、大國工匠、企業家等悉數亮相,為現場觀眾和網友帶來一場思想與精神的盛宴。
當天,全網20多個平臺同步直播,累計觀看量超千萬人次,一時間致敬時代、致敬“中國制造”的熱浪,從北京主會場穿越云端涌向四面八方,在眾多網民,特別是年輕人心中燃起乘風破浪、接續奮斗的使命感。
追夢時代
那些把中國人“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夢想變成現實的開拓者、探索者,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榮耀”。
白發蒼蒼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彈道設計專家余夢倫一出場,現場掌聲雷動。幾天前,我國自主研制的新型中型運載火箭長征八號首次飛行試驗成功,84歲高齡的余夢倫奮斗一生,與中國航天一起追夢,也見證了中國運載火箭一天天壯大。
最初國家沒有錢,他們向銀行貸款,要搞火箭技術,打入國際衛星發射市場。隨后又遭遇了部分國家禁止用中國火箭發射衛星的禁令,“但我們還是建成了新一代運載火箭,不僅可以打衛星,也可以搞載人航天,可以登月,還能到火星。”他感慨,這是自力更生、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的偉大勝利。而“中國制造”對我國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新征程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中國天眼(FAST)總工程師姜鵬幾十年專注的事業,聽上去像是一場盛大的造夢工程,他和團隊百余名技術人員一起沉潛其中近30年,終于“把看似天馬行空的設想,做成了國之重器”。今天,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仿佛一雙向太空發問的“觀天巨眼”,靜靜捕捉著未知而神秘的宇宙中的光影變幻。中國天眼自誕生之日起到現在,已經為人類貢獻了四大天文發現,其獨一無二的靈敏度還將一次次刷新人類對宇宙深空的認知。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王曙群,是人類實現太空夢的踐行者之一。他負責空間站對接機構總裝工作,簡單說就是把運載火箭發射到太空中的一個個太空艙嚴絲合縫地拼接起來。幾十年間,與記不清多少次的嘗試和挫折為伴,王曙群和團隊始終保持著前進的姿勢。他常對懷著夢想進入團隊的年輕人說,“前進的道路上會遇到很多困難,不要怕前進中跌倒,一定要有再次站起來繼續前進的勇氣,這是我們不斷前進的最基本條件。”在他看來,“中國制造”蘊含著一種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必須不斷刷新觀念,賦予自己新的能力,要讓自己的能力和這個時代發展方向同頻共振”。
90后廖佳偉作為“奮斗者”號海試隊員,入行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吃苦。他跟著前輩做實驗、在風浪中出海,又潛入寂靜的深海,他明白科研的追夢之路上,一定要不怕吃苦,敢于吃苦,要有永不停歇的勇氣,“要先腳踏實地,然后再仰望星空”。
為國制造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世界知曉了“中國制造”的硬核力量,更看到了“中國制造”為人民而生的使命感。
活動期間,關于#中國制造日#的話題在社交媒體上刷屏,“從小口罩到大火箭,從一窮二白到應有盡有,人民需要什么,我們就制造什么!”的話題引起共鳴,近百家中央企業、科研單位、民營企業官微同步轉發。
“高鐵修到海島,地鐵織成蛛網,瘋狂盾構、閃電架橋,基建狂魔之中國鐵建,為人民而生!”“超強鋼材穿山跨海,鋼軌支撐70%高鐵,助巨輪遠征、助飛船升空,雷鋒的原單位鞍鋼,為人民而生!”……來自“中國制造”的硬核表白也讓網友,特別是年輕人心潮澎湃。
武漢鋼鐵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黃浩東講述了疫情期間,武鋼不僅沒有一分鐘停止生產,而且員工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故事,大家為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設,為定點醫院和方艙醫院提供了物資、技術和人力的支持。這也向外界傳遞出一個有力的信號,全國人民抗疫必勝。
航空工業集團中國航空制造技術研究院的孫年俊干了幾十年飛機設計,疫情期間,當上了口罩機研制的總工程師。當時疫情形勢嚴峻,又面臨復工復產,口罩數量缺口巨大,口罩生產設備極缺,“國家需要什么,我們就造什么!”團隊從零開始,30分鐘組建隊伍,4小時任務評估,3天完成設計,16天完成研制。
孫年俊說,新中國的航空工業是在抗美援朝的炮火硝煙中誕生的,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國慶閱兵式上,由航空工業完全自主研制的12個梯隊,39個機型172架航空器裝備在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而構建強大國防力量的過程中,也帶動了中國先進材料、核心器件等產業鏈逐漸完整日益強大,“我們利用造殲-20的技術造口罩機,這是軍工技術的外溢效應。”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認為,中國抗疫的成功經驗,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制造業的強大。在人類共同對抗病魔的戰爭中,中國毫無疑問是全球的“兵工廠”,“這是中國的貢獻”。
一個個超級工程,都是中國這艘巨輪快速前行的動力源。隨著中國經濟建設高速發展,對電力能源提出空前需求,與此同時,還必須要面對空氣污染、資源緊缺種種威脅。低碳、清潔、環保、高效成為國家發展注定的選擇。
中核集團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施紅在屏幕上展示了核電站的“超級心”,那是目前人類成功控制利用的能量最高的物質,其能量密度是煤炭的250萬倍。投資約400億元,建設周期長達60多個月的華龍一號,是幾代中國核工業人獨立自主和奮斗創新的結晶,標志著我國終于打破國外核電技術壟斷,正式步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
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杜鵑把一個“工程上的穿山甲”——盾構機的模型捧在手中。現實中它可是個龐然大物,號稱工程機械之王,可以在地下3米-2000米挖隧道。“沒有哪一個國家像中國擁有如此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王杜鵑說,中國的高鐵、地鐵等大工程都少不了盾構機,如果僅依靠從國外引進設備,工程進度會受到嚴重制約,“10年前研發出第一臺,如今第1000臺盾構機已經下線,我們今天做到了名副其實的世界領先。”
唯有創新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寫入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也成為“中國制造日”活動中繞不開的話題。
有研新材料副總經理龐欣回憶自己剛入行時,集成電路相關靶材的產品和技術被美國和日本壟斷,“我們走過了國外同行業企業幾十年的研發歷程”。團隊通過不斷研發、創新,終于掌握了高純集成電路所有的完全具備核心知識產權的七大核心技術,現在產品已經形成了全覆蓋,衍生出來300余項與集成電路靶材相關的專利和100余項行業標準,“不但解決了國內集成電路廠家的國產化問題,也走出了國門。在全球頂級集成電路制造廠家覆蓋率達到80%以上”。
從事新能源行業的江蘇鑫華半導體材料科技董事長沈承勇回想當初光伏太陽能行業起步時艱難處境,“整個產業鏈兩頭在外,最上游的材料被美國人和德國人‘卡脖子’,下游的市場也在國外,中間的制造在中國,我們賺一點加工費,然后他們又對我們進行反傾銷,說我們的加工費收低了。”今天,整個產業實現了國產化,在全球排名第一。技術的突破使得材料成本降低了99.7%,15年前外國人把上游硅料賣給中國要價1000萬元一噸,“現在我們有技術把成本降到3萬元以內”。
在芯片行業,沈承勇和團隊決心要把整個芯片產業鏈國產化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他們清楚要走的路還很長,“相信中國在新材料領域一定會領跑”。
站在衛星拍攝的全世界夜晚燈光圖前,中國人民大學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王義桅說,讓更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們能夠享受全球化、工業化和信息化帶來的紅利,這是今天我們要面臨的主要話題,“中國制造讓中國人站起來,還要讓世界亮起來”。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走了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工業化、現代化道路,完成了西方幾百年才完成的工業化奇跡。中國建立了世界上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唯一的有全產業鏈的國家。從火柴到火箭,味精到衛星,中國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實現數字化,在數字化的過程中實現新型信息化,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希望。
國家電網中國電力裝備公司第三事業部副總經理汪波今年11月剛從巴基斯坦回來,他們正在當地建設一條長度886公里的直流輸電項目。項目每年的輸電量350億千瓦,可以解決940萬家庭的用電需求。與此同時,項目利用的都是巴基斯坦南部的清潔風電和太陽能發電,便宜又清潔,更為當地產業發展送去了動力,讓更多人在發展中找到就業和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
每一個“中國制造”“中國名片”的背后,都藏著無數個默默無聞的奮斗故事。本次活動在全網20多個平臺同步直播,線上觀看人次累計超千萬,#中國制造日#話題閱讀量超10億。很多青年感慨“感謝今天,讓我認識了我的國”,而大國重器的掌舵人則向年輕一代發出呼喊:“實業興邦,制造強國,年輕人就是主角。后浪一定會創造屬于你們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