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社會逐漸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邁進,標準化、規模化教育體系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許多國家已經意識到教育環境的重大轉變,積極采取措施推動教育體系整體變革,本期聚焦當前世界教育呈現的七個重大趨勢。
——————————————
人類社會迄今為止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教育是在三種社會中一直存在并且越來越重要的事業,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人類的教育理念、模式和目標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實現了從農業社會以家庭為主的松散私人教育到以政府為主建立的標準化、規模化教育體系的重大轉變,這種政府為主建立的標準化、規模化教育體系為人類社會培養了大批工業社會所需要的管理者、工程師和工人,適應了大規模工業生產的需要。
然而,隨著人類社會逐漸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邁進,這種標準化、規模化教育體系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人類社會越來越需要一大批能力突出、富有創造精神的個性化人才,這就要求教育進行重大轉型。實踐中,許多國家已經意識到教育環境的重大轉變,積極采取措施推動教育體系整體變革。根據歸納,當前世界教育主要呈現七個重大趨勢。
從數量到質量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2017年在小學正式入學年齡前一年參與有組織學習的入學率是69%,小學學業完成率達到85%,初中學業完成率達到73%,高中學業完成率達到49%,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8%。另外,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數據,2000年至2016年間,在當時的35個成員國中,25歲至64歲成年人接受高等教育并獲得學位的人群比例平均從22%增至36%,增加了14%;在25歲至34歲的年輕人中平均占比更是從26%升至43%,增加了17個百分點。
隨著全球各級教育入學率的大幅度上升,人們對教育的追求出現重大變化,不再單單滿足于只是有教育機會,而是能夠獲得更為優質的教育機會,由追求受教育機會提升為追求優質教育機會,從“有學上”轉變為“上好學”,尤其是在一些發達國家,各級教育普遍進入普及階段,獲得各級教育的機會已經成為基本必備的公共產品,追求更為優質的教育機會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從總體上看,世界教育已經從追求數量滿足到追求質量提升的階段。在未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將日益旺盛,品質將成為人類教育的重要關鍵詞。
從標準到個性
工業革命以來,為了滿足工業社會對大批管理者、工程師和產業工人的需求,各國普遍建立起標準化的大規模教育體系,這種教育體系能夠大規模低成本培養大批標準化人才,適應了工業社會大規模標準化的生產需求,相比農業社會的教育模式具有很大的進步。但是隨著人類社會整體邁入信息社會,大規模標準化的教育體系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因為信息社會的生產是建立在創新基礎之上,創新是信息社會的第一發展動力,大規模標準化教育體系培養的人才無法適應信息社會的需要,信息化社會需要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個性化教育成為信息社會教育的新方向。
近年來,隨著公共教育投資和私人教育投資的增加,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應用于教育,網絡教育資源的豐富,使得針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不但成為時代之需,也成為一種現實的可能,許多發達國家的教育日益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例如以個性化教育為主旨的微型學校在美國出現并迅速發展,日本大約有3000余所學校實施開放式個性化教育,我國出臺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也明確提出“大力推進個性化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國際視野、科學精神和創業意識、創造能力”。可以預見,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個性化教育的需求將日益強烈,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將成為潮流。
從人工到混合
幾千年來,人類的教育活動主要是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發生,教師是唯一的教育主體,主要的教學工具是教科書、黑板和粉筆。但隨著人類社會邁入信息社會,這一切已經發生重大變化,教師的教學工具日益科技化,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人類的教學已經開始有人工智能教學機器人的參與,人工智能機器人成為人類教師的輔助。在許多國家,人工智能機器人已經參與到教學活動中,21世紀初美國人工智能教育企業紛紛成立,人工智能技術開始被逐漸賦能到美國教育產業中,2010年后,中國人工智能教育企業開始興起,人工智能逐漸被應用到我國教育中。
人工智能的應用使得人類教學活動從單一的教學主體走向教師和人工智能機器人雙主體的混合式教學,這極大提升了教學的效率和準度,顯著提升了教學效果。可以預見,未來人類教師和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混合式教學將在全世界日益普遍,成為人類教學模式的重大轉變。
從經驗到科學
從古至今,人類對教育的研究主要基于經驗,對于教育發生的機理和教學效果的取得等根本問題缺乏基于科學的解釋,這使得教學主要是基于經驗的歸納和總結,無法精準施策和作出確切預測。近年來,隨著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發展,這一切發生了重大變化,腦科學和神經科學已經能夠對人類教育的某些機理進行一定程度的科學解釋,并且得到廣泛應用,腦科學和神經科學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視覺加工、記憶、語言、閱讀、數學、問題解決等學習認知領域的研究中,有效闡釋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與學習相關的腦結構和腦聯結網絡特征,這些成果已被應用于測評教學效果、設計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甄別和補償學習障礙等。
近年來,美、英、日、韓等發達國家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對腦科學研究進行了全面布局,相繼實施一系列針對教育發展研究的大型腦科學項目,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在教育中得到應用。2016年,“中國腦科學計劃”啟動,“腦科學與類腦研究”被正式列入“十三五”規劃的“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可以預見,未來隨著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研究的進一步開展,將更多揭示人類大腦的工作原理,從而更加科學地規劃教育教學活動,使得教育更加精準科學。
從單向到雙向
幾千年來,人類的教學活動基本是單向的,即教師作為權威的教學主體進行教學,學生作為受教育者通過教師的教導進行學習,這種教育模式從農業社會持續到工業社會,一直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但隨著人類進入信息社會,隨著教育技術尤其是網絡教育資源的極大豐富和即時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這種教育模式開始出現重大轉變,教育開始從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教師指導學習的單向模式向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教師指導的雙向教育模式轉變。
從單向到雙向教育模式的轉變在世界各國有不同的表現,“翻轉課堂”是其中一種重要模式。“翻轉課堂”是對“課上講授、課下作業”傳統教學模式的翻轉,它通過網絡等途徑將學生課堂學習的內容在課前傳遞給學生,要求學生自己完成課前學習,在課堂上教師進行答疑解惑的一種方式,“翻轉課堂”改變了傳統的單向教育模式,是一種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變革改造的雙向教育模式。如今,這種新型教學模式正在全球范圍內傳播。
在未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學生主動學習的工具和資料將進一步豐富,教師主導的單向教育模式將發生更深層次的變革,向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引領指導的雙向教育模式轉變。
從學校到合作
在工業社會時期,現代學校體系開始在各國普遍建立,學校承擔著學生教育的主要責任,社會和家庭對孩子的教育責任大大降低,學校成為學生教育的主要角色,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國普遍存在。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這種情況開始發生重大變化,社會和家庭在學生教育中的作用開始凸顯,尤其是教育培訓機構在各國大量出現,成為引領教育創新和教育實踐的重要力量。處于東亞地區的中國、日本和韓國,大量校外培訓機構出現后成為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力量,美國聯邦政府甚至出資資助校外培訓機構,由美國資助的校外培訓的社區學習中心覆蓋全美50個州、哥倫比亞特區、美屬維京群島、波多黎各以及內政部印第安人教育局所轄23個州的63個保留地。
此外,隨著家長知識水平的顯著提升和掌握的教育資源日益增多,家庭對孩子的教育能力日漸提升,家庭在孩子教育中承擔的責任也開始加強,美國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中就要求每所學校都要制定有關家長介入學校教育的政策,中國的家庭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視。所以,當今社會正在突破學校單一主導的教育模式,向學校、社會和家庭三者相互合作相互促進的教育新格局演進。
從知識到能力
傳統的教育主要是以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為主要目標,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獲取知識的易得性極大增強,單純以知識為目標的教育開始凸顯其不足,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在各領域的應用,單純以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為目的的教育已經無法應對人工智能的挑戰,在知識記憶和理解方面,人工智能在諸多方面已經超越了人類,未來以知識記憶和對知識淺層次理解為主的工作人類將不具備優勢。因此,人類社會的教育面臨著轉型,需要從以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向能力為本位的教育轉型,更加關注學生掌握的技能,更加注重培養信息社會需要的人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而不是單純地掌握知識。
世界上一些發達國的教育培養目標已經開始從知識向能力轉型。20世紀90年代開始,能力本位教育逐漸成為美國高等教育領域關注的焦點,進入21世紀后,能力本位教育的思潮和實踐逐步向美國基礎教育領域蔓延。芬蘭《普通高中教育總體全國性目標及課時分配的政府令》明確了學校課程內容必須成為學生綜合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發展的載體,芬蘭教育也逐漸向能力本位轉移。可以預見,隨著人類社會信息化程度的加深,知識將愈加豐富,人工智能的應用將更加廣泛,人類教育只有更深地轉向能力本位才能夠應對信息社會帶來的挑戰。
(作者單位系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