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樂正青春”為口號,讓觀眾感受古老文化的精神內核與傳承發展
2021-01-20 13:40:43 來源:光明日報
1
聽新聞

在國風盛行的當下,國樂的魅力如何能被更多觀眾尤其是年輕群體所了解接受?日前,廣東衛視中國經典音樂競演節目《國樂大典》第三季播出,以“國樂正青春”為口號,通過傳統樂器的現代呈現,讓觀眾感受古老文化的精神內核與傳承發展。

《國樂大典》第三季在以往的積累之上,為國樂的闡釋挖掘出更多元的視角。節目讓“國樂”和“綜藝”充分融合,以競演比拼扣人心弦的節奏,增強可看性和感染力,使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國樂不同的魅力。編導給唐俊喬、方錦龍、陳軍和霍尊等“尋樂人”以及64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青春樂手留出充分的展示空間。“尋樂人”以深厚的音樂功底指導樂手,樂手們從個人表演到組成團體競演再到最終誕生一支青春國樂團,節目對國樂的展示跳出了旋律本身,融入樂手自身的特色和團隊的魅力。《國樂大典》第三季還發揮音樂科普作用,在美妙的旋律中對尺八、箜篌、彈布爾、都塔爾、低音革胡等樂器介紹展示。編導對舞美服飾也有精心設計——舞臺設計引入琵琶造型,形成環繞式空間關系,還在選手的妝容服飾上呈現中國風元素……節目力爭為觀眾打造一種“沉浸感”,讓比賽與欣賞同步,深挖民族音樂旋律深處的奧妙。

在多維度展現國樂魅力的基礎上,編導還試圖讓國樂從歷史走向現代。在節目中,經過歲月沉淀的古老旋律吸收了天南海北、古今中外的元素,為傳承發展提供廣闊空間。樂手們來自五湖四海,蒙古族音樂的豪邁、新疆的維吾爾族風情等在不同的隊伍組建中煥發出新的魅力;音樂編排也巧妙融入電音、西洋樂器的配合,展現了中西合璧的巧妙;多支隊伍選擇用傳統樂器演繹現代曲目、流行歌曲,讓傳統和流行碰撞出別樣火花。由此可見,國樂正在不斷突破固有的框架,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接納不同樂器、流派、腔調的互動融合。這種中外融合、通達古今的美感,讓《國樂大典》以全新的姿態“講好中國故事”,并以音樂為切口,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不僅如此,節目以濃墨刻畫“青春”二字,力圖通過鏡頭的生動講述讓國樂走入更多年輕人心中。《國樂大典》將舞臺交給充滿朝氣活力的年輕樂手,讓他們充分施展自己的想象力和爆發力,用音樂傳達當下年輕人在堅守中創新突破的態度。比如,王聶晶戰隊將游戲音樂《魂斗羅》搬上了國樂的舞臺,點燃了一代人對童年的回憶,彰顯出“年輕一代不僅要傳承,更要在傳承中創新”的理念。沙纖沵等樂手以時髦前衛的方式演繹傳統的西北民歌《信天游》,還融入華陰老腔等非遺元素,為古老的民歌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力。

只有當更多年輕人將目光投向古老韻律和民族樂器,國樂才能更好地傳承。該節目突破國樂小眾的瓶頸,用音樂的優美旋律突破時間、地域、語言的差異,讓古老和青春相遇,用電視化的手法展現出民族音樂的時代內涵,帶給觀眾文化熏陶的同時,也增強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作者:吳鼎銘(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