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鄉村薄弱小學突圍的破局之道
2021-02-18 13:31:46 來源:中國教師報
1
聽新聞

教學質量監測墊底、缺少發展資金、沒有辦學特色,這樣的鄉村薄弱小學該向哪里去?在學校發展的低谷期,遼寧省朝陽縣波羅赤鎮中心小學選擇了“以讀立校”。學校抓住閱讀培養6-12周歲的關鍵期,以國家課程為主干、學科育人為基礎,通過構建豐富的閱讀課程、創新閱讀活動載體、改革評價機制等方式形成了“閱讀+”改革思路。“閱讀+”既是課程理念,強調閱讀對于師生成長的重要意義,體現“以讀立校”的辦學導向,更是一所鄉村薄弱小學突圍的破局之道。

閱讀+課程。為了讓閱讀落地,學校構建了基礎類、拓展類、社團類閱讀課程體系。基礎類閱讀以語文課為“苗床”,以單元文章為基礎,課上學生掌握閱讀文章的方法后,課后再根據教師推薦閱讀一些名家作品,進行語文主題學習或群文閱讀;拓展類閱讀以整本書閱讀為主,主要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和獨立閱讀能力;社團類閱讀是學校通過創辦文學社、課本劇、小記者站等社團,給學生提供充分的閱讀生成平臺。

閱讀+學科。如果教育的根在閱讀中,那么閱讀的根就在學科“自讀教材”的環節里,這是打通閱讀“任督二脈”的關鍵舉措。教師只有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完整、全面、獨立地閱讀教材,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與各學科教材的語言接觸,幫助學生在課堂學會閱讀的方法,學生才能逐漸形成讀懂教材的能力。

閱讀能力培養從語文學科變為所有學科教師的共識:讓學生在課堂學會閱讀方法——生根,在課外大量閱讀中——生趣,在經典名著中提升思想——升華。

閱讀+活動。教師引導學生使用閱讀“存折”進行讀書積分,以積分與考核相結合的方式評選年度百名“書香少年”;把每年9月28日(孔子誕辰日)定為學校讀書節,并在持續一個月的時間里展演豐富多彩的節目,舉行“書香”教師、少年、家庭等獲獎者走百米紅地毯儀式,還有“圖書趕大集”、閱讀成果展示等系列活動;每周五下午師生自主在圖書室“小讀者·思享匯”交流平臺進行“整本書”交流分享。

學校還通過開展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系列閱讀活動,激發學生轉化閱讀成果,生成閱讀能力。比如記錄家鄉的四季景色變化、農作物生長過程、為家鄉農產品代言等。

閱讀+生活。“教育就是愛讀書的校長和愛讀書的教師帶領學生一起讀書”,這是著名學者錢理群教授對教育的素簡解讀,更應是校園生活的常態。校長用自己的閱讀行動去引領教師,教師用自己的閱讀行動去影響學生。校園里時時、處處都可以看到讀書的身影,就連每天就寢前,學生都有20分鐘的閱讀時間,把讀書實實在在地當成習慣,不浮躁、不作秀,默默地積累,書讀多了自然就會嗅到幸福的味道。

圖書室是校園中最溫暖、最舒適、最美麗的地方,不但學生在校日全天開放,節假日及寒暑假也全天對外開放,輻射全鎮8個村近兩萬人口,讓親子閱讀成為教育的“新生態”。

閱讀+寫作。如果說閱讀是輸入、思考是加工,那么寫作就是輸出。用寫作環節倒逼學生閱讀和思考不失為良策。但這種寫作必須以興趣為前提,改變以往看電影要寫觀后感、旅游要寫游記等“搭車”現象。建立以興趣為導向的寫作平臺,讓學生主動去閱讀和思考,從而實現全面的發展。

學校首先以“作文評價數據單”來評價學生的作文,不但批閱結果直觀明了,而且給學生多次修改機會,學期末用最高分來記錄每篇作文成績。如此,學生每篇作文都能像游戲闖關一樣從初稿到精雕細刻再到千錘百煉的修改;其次鼓勵學生創建手抄報、組報、班報和校報,在每年一度的“讀書節”活動中對優秀作品進行展示;學校還定期結集印制師生的優秀作品,并展示在圖書室供師生閱讀。

閱讀+評價。為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學校建立了簡單易行的閱讀考級體系;取消每學期期中、期末的兩次統考,變為每學年只進行暑期一次統考;用成績+閱讀量+特長的綜合成績去評價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科學的改革評價方式,有效推動了“閱讀+”模式的發展。

學校實施“閱讀+”改革3年來,教學質量連續提升,更為可貴的是,閱讀已成為師生的一種自覺,每個人都努力在閱讀中成為最好的自己。

(作者系遼寧省朝陽縣波羅赤鎮中心小學校長)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