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南京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苗懷明教授成了最“守舊”的人,他專門給自己的藏書安置了一整套房子來作為書房,試圖找回“遠去的書香”。9月20日,苗懷明舉辦了《遠去的書香》新書分享會,和讀者們一起分享了自己的閱讀心得,漫話大數據時代的讀書生活。
用一套房子來“放書”,他說一點也不奢侈
大數據時代,書籍都被裝在了移動硬盤里,但苗懷明教授卻專門用一整套房子來作為書房,真夠“奢侈”的。對此,苗懷明表示,網絡和數字化不僅改變了書籍的形態、傳播的渠道,而且改變了我們淘書、藏書乃至讀書的方式,也可以說是深深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與生存狀態。“我們在享受著現代科技帶來的巨大便利的同時,也深深懷念那些傳統的生活方式,書香已逐漸淡去,但當下流行的手機閱讀這種碎片、膚淺、浮躁的閱讀方式就是我們需要的嗎?我們找到適合這個時代新要求的理想讀書方式了嗎?”
給新作命名為《遠去的書香》,苗懷明意在喚醒讀者對于紙質書閱讀理念回歸。苗懷明認為,在沒有找到更理想的閱讀方式前,不要著急拋棄原來的閱讀方式。科技帶來的進步,不能以迅速淘汰“過往”為代價。“給紙質書留一點空間,深度的、系統的閱讀,還是要通過閱讀紙質書的方式進行的。”
苗懷明教授的書房名為“簡樂齋”
“淘書”的樂趣,數字化閱讀無法感受到
活動現場,苗懷明分享了自己多年的淘書之樂。“我的藏書大部分都是自己從舊書店一本一本淘來的。在北京上了十年學,也整整淘了十年書,特別是當地最大的舊書店中國書店,其在北京各個地方的分店全部跑過多遍。”苗懷明說,當時已經養成一種生活習慣,每到周末的時候,至少用一個下午或整天,或者琉璃廠,或者小西天、新街口、西單、燈市口、隆福寺,或結伴,更多的時候是一個人去書店淘書。那時候沒有掙錢能力,學費生活費完全靠父母,稍微貴點的書就不舍得買,因此也買了不少殘書,后來再一本一本配全,有些一直到現在還沒有配全。
從北師大畢業后,苗懷明來到南京。“我見證了南京的舊書業從興盛到衰落的全過程。那個時候,夫子廟、倉巷、南京大學一帶有很多舊書店。一到周末,朝天宮到倉巷一帶到處都是書攤,不花上一天時間是看不完的。僅僅是南大周圍的舊書店,沒有一天時間也是看不完的。我的藏書有相當多是在南京淘到的。”時間舊了,苗懷明和南京不少舊書店的老板都成了好朋友,“現在學生們去舊書店淘書,報我的名字,老板肯定會給打折!”
書房內景
書到底應該怎么讀?精度和泛讀結合
苗懷明建議,讀書自然是越多越好。經典論著必須反復閱讀,重要段落達到能背誦的程度;一般書籍不妨翻書“泛讀”。
“我書房的人幾乎每人都問過這個問題:這些書你都看過嗎?連我的父母也都這樣問。我的回答是:這些書我沒有都看過,事實上也不可能都看過,但是我都翻過,需要的時候我可以隨時知道需要去找哪本書。”
苗懷明表示,就閱讀而言,自然是盡可能多地去讀,讀的書越多越好。比如作品及研究資料,要多讀細讀,對一般的研究論著,則可以挑選一些重要的、經典的,比如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等就要反復閱讀,重要段落達到能背誦的程度。
至于一般書籍,翻翻就可以了,等到使用的時候再去詳細閱讀其中的某個章節或段落。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書,即便是專業書,也無法做到每本書都讀,只能采取精讀和泛讀結合的方式。
“我喜歡把泛讀說成翻書。拿到書之后,看看前言、后記,看看目錄、作者簡介之類,這樣比從別的地方看到這本書的介紹要好很多。書翻過之后,會留下較深的印象,等到將來需要的時候,一下就可以想起來。翻書還可以建立全局觀,把一個行當的書本翻過一遍之后,可以對整個領域的情況有個系統的了解,其熱點何在,薄弱環節何在,心里是有數的,做研究時找題目就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