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找到它最佳的存在方式,最終延續為今天中小學教材中的文言文
2021-02-22 14:06:36 來源:光明日報
1
聽新聞

自清代以后大家比較熟悉的古文選本是《古文觀止》,而南宋流行的則是呂祖謙的《古文關鍵》。目前《古文關鍵》研究的熱點是評點研究,實際上它透露了南宋古文的轉型。說起古文的演變史,首先是中唐的轉型,以韓柳古文運動為代表。它結束了駢文獨尊的局面,提倡古文復興。不過,它不僅是文體的革新,主要還是儒學復興運動的產物,中唐知識分子,希望通過復興儒學,解決道德淪喪、藩鎮割據的現實問題,所以儒家思想、文以載道以及原道宗經征圣成為古文運動的重要訴求。北宋中期歐蘇的北宋古文運動在繼承唐代古文運動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比如歐陽修對情感的追求,形成一往情深、一唱三嘆、一波三折的“六一風神”,蘇東坡追求自由思想與自由書寫的小品文,是為唐文與宋文的轉型。

唐宋八大家各時期的人數又極不均衡,北宋占六家,而南宋152年幾乎沒有什么存在感。按照陳寅恪先生的觀點,中華文化造極于兩宋,因此南宋也是古典文化的高峰,思想上產生了朱熹、陸象山這樣的理學大師,詩壇產生了中興四大詩人,詞壇也有李清照、辛棄疾、姜夔這樣的大詞人,唯獨古文似乎默默無聞,既沒有大名家,甚至古文面貌研究也語焉不詳。研究發現,南宋古文的存在狀況,南宋人車若水似乎給我們提供了線索。車若水的《腳氣集》:“予登筼窗先生門,方逾弱冠……相與作為新樣古文。”

理學家車若水把南宋古文叫作新樣古文,那么南宋的古文到底是什么樣的呢?本文試從呂祖謙古文選本《古文關鍵》透露的信息探討南宋古文的轉型,與新樣古文的形制。呂祖謙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有弟子3000人,《古文關鍵》是呂門主要的古文教材。但是我們在是書中卻很少看到關于唐代儒學復興和意識形態的內容,對文以載道的過分要求,而這些是韓柳歐非常強調的,這是第一個轉型,是由道到文的轉型。呂氏《古文關鍵》不關道德一事,《四庫總目提要》也評論:“祖謙此書實為論文而作,不關講學。”這種對文的重視,背后實際上是宋代文人的自覺,蘇東坡著名的話頭:“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對古文運動者蘇東坡來說,他的功業不再是立德立功,而主要是立言了。文人們開始非常看重自己文章的獨立存在的價值。編寫與閱讀古文選本成為時尚,宋代也出現了100種左右的古文選本。

南宋古文的第二個轉型是對文法的強調。《四庫提要》評《古文關鍵》以為:“各標舉其命意布局之處,示學者以門徑,故謂之關鍵,卷首冠以總論看文作文之法。”從《古文關鍵》開始,古文從神圣的復興儒學的神壇,從形而上的高大上下沉到形而下的作文法。《古文關鍵》卷首叫《看古文要法》,第一部分《總論看文字法》,“第一看大概、主張,第二看文勢、規模,第三看綱目、關鍵……第四看警策、句法”。案例部分又是“看韓文法”“看柳文法”“看歐文法”“看蘇文法”,又附“看諸家文法”,有曾文、子由文、王文、秦文、張文、晁文。

第三個轉型是厚今薄古,舍棄秦漢古文,推崇唐宋古文,開創明代唐宋派先河。《古文關鍵》一改唐人只取秦漢古文的傳統,變為只取唐宋八大家古文。宋人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具有極大的文化自信,歐陽修疑經疑古,王安石制《三經新義》,蘇東坡提倡自由的思想與自由的書寫,全都是推崇當代文化。宋人在繪畫、書法、詩詞方面都是自成面目,開宗立派。南宋人以北宋為模范,以北宋為經典,號曰北宋典型。南宋人對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從學習的角度繼承,特別推崇歐蘇又能自成面目,特別強調事功之學、制度之學,曰永嘉派、永康派、江西派。秦漢派古文艱澀難懂,唐宋八大家古文則明白曉暢,便于實用。南宋事功派繼承了八大家的明白曉暢,這是一種近代化、實用化的語言趨勢,也是平民化、世俗化的時代要求,結合事功的主題,成為南宋散文的時代面貌。

第四個轉型是古文的主戰場從意識形態下沉到科舉。王守仁《文章軌范序》直接指明“宋謝枋得氏取古文之有資于場屋者……蓋古人之奧不止于是,是獨為舉業設耳。”《古文關鍵》有點像現在的作文范文書,并附有評點。范文是供學生學習模仿之文,評點只是告訴學生如何模仿。說起科舉輔導,呂祖謙比同時期的老鄉陳傅良還要稍遜。陳傅良科舉輔導的城南茶院紅極一時,同時期的吳子良記載“止齋年近三十,聚徒于城南茶院,其徒數百人,文名大震。初赴補試,才扺浙江亭,未脫草屨,方外士及太學諸生,迓而求見者如云”(《荊溪林下偶談》卷四)。陳傅良以科舉文輔導名震一時,宋葉適《寶謨閣待制中書舍人陳公墓志銘》曾記述陳傅良新樣古文的形制說:“公未三十,心思挺出,陳編宿說,披剝潰敗,奇意芽甲,新語懋長。士蘇醒起立,駭未曾有,皆相號召,雷動從之。雖縻他師,亦借名陳氏,由是其文擅于當世。”尤擅長科舉文創作。陳傅良編著的服務于科舉的古文選本《八面鋒》也紅極一時,《四庫提要》評此書曰:“相傳此為傅良所撰……皆預擬程試答策之用,非欲著書,故不署名耳。宋人好持議論,亦一代之風尚,而要其大旨,不失醇正……是編雖科舉之書,專言時務。”科舉文與古文互相借重,互相煽動,是典型的新樣古文,是永嘉派古文的核心樣式。城南書院是新樣古文的培訓場所,當時浙人在科場無論是數量,還是名次,都獨占鰲頭,以至于受到別的地區的投訴,新樣古文在科舉場的成功對南宋古文運動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古文關鍵》中提出了“有用文字,議論文字是也”這樣違背純文學的觀點,恰恰體現了科舉文的特點。為什么議論文字有用呢?因為宋代科舉是“變聲律為議論,變墨義為大義”(《文獻通考》卷三十二《選舉考五》),議論文對科考最有用。

第五個轉型體現了商業文明的時代特點,是古文運動借助古文選本評點,借助書商的商業化操作,將古文運動從過去孤立封閉的師門傳承,擴大到更加廣闊的讀者、舉子、廣大中下層知識分子,讓古文運動落實在普及教育上,有了更加扎實的基礎。從《古文關鍵》的多處矛盾來看,可能由書商最終出版定稿,他們從呂祖謙談文的語錄、授課的講義、課堂評點的古文組合剪輯成《古文關鍵》一書。《四庫提要》也懷疑“考《宋史·藝文志》載是書作二十卷,今卷首所載看諸家文法,凡王安石蘇轍李廌秦觀晁補之諸人俱在論列,而其文無一篇錄入,似此本非其全書。”可見當時《古文關鍵》比較暢銷,可能有二卷本,還有二十卷版本。

實際上不管書商有多少“神操作”,不管建本多么粗制濫造,但是它的價格便宜,大量印刷,還是極大推動了古文選本的發行,讓老百姓買得起、看得上書本,由是推動了古文的普及,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最終促進了文化的普及。評點的最大特色是文本與評點結合在一起的現場感。評點者將文本閱讀感現場表達出來,隨機標注在文本上,可以是即興式的、感性的,也可以是理論提升式的。評點本的神奇在于借助這些標抹符號,讀者可以現場體會評點者的感受,猶如現在的線上教學,所以格外真切。章學誠《校讎通義·宗劉》認為評點是一種因陋就簡的即興式批評,在應用上是“庶幾便于(初學者)揣摩誦習”,可以說評點本是最好的自學考試教材。后來明代古文選本700種,清代古文選本600種,而成熟的清代選本大部分有評點,古文也找到了它最佳的存在方式,最終延續為今天中小學教材中的文言文,成為我們的國粹。

作者:馬茂軍(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