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農村學生的素質教育應“為生活而教”
2021-03-17 14:12:35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1
聽新聞

“農村教育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不是教育本身的問題,我們不能夠就教育談教育。”3月13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楊東平在該研究院和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主辦的中國鄉村教育振興研討會上表示,應把鄉村教育放在振興鄉村文化、鄉村社會這一事業中,尋找破解鄉村教育問題的路徑。

楊東平強調,面向農村學生的素質教育應“為生活而教”,教學也應“以學生為本,以鄉土為根”,“把課本知識和鄉土文化融入其中,植根鄉土的教育、有根的教育、有機的教育、綠色的教育”。

但現實中,鄉村教育與鄉土文化存在著或大或小的裂痕。這會體現在學生身上,如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宋映泉在研討會上介紹,“調研顯示,有些鄉村孩子不知道自己所在城市歷史的名人,對自己家鄉的文化知之甚少。他們都是‘做題家’,并沒有對鄉土重要性的認識和他們的根在哪里的認識”。

同時,這也體現在鄉村教師的身上。在西北師大教育學院副院長高小強看來,與鄉土文化的割裂已成為當下部分鄉村教師的最大問題,“老師從小到大接受的是城市化的教育,從文化上已經脫離了我們的根”。

此外,高小強認為,鄉村教育中的不同群體之間也存在著“幾堵墻”,比如學校和學生之間豎起的“墻”、鄉村中不同部門間的割裂,“大家都在發力,都在支持鄉村的發展,但是最終沒有實現1+1大于2的情況”。

“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有歸屬感才有安全感,而這種歸屬感基于對家鄉的環境、文化的認同,沒有文化的融合就好像缺了一種東西,空落落的。”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范家小學校長張平原認為,鄉村教育應當做有根的鄉村教育,比如開展鄉土化的探究式課程,增加學生對鄉村、村民、大自然的接觸等,建立情感連接。

如何讓鄉村教育扎根鄉土?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農村教育專委會理事長湯勇認為要轉變教育觀念,“實際上,鄉村教育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城市教育現在有的東西,鄉村教育也有,城市教育沒有的,鄉村教育有,比如純樸的鄉風民風、豐富的鄉村文化民俗活動等,這些完全可以進課堂、進校園、進課程”。

“鄉村教育一定要利用好鄉村教育的資源,通過這些資源傳承鄉村文明和鄉村文化,讓我們培養出來的孩子能夠記住鄉音、鄉愁,今后能夠在他的心中夠澎湃著鄉情。”湯勇說。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任春榮也認為,一方面,在統一的教材、課程標準下,學校可以利用本地的內容實現課程的本地化;另一方面,也應考慮讓讓農村學校的校長、老師在落實國家政策的同時有更多的自主權,更好服務學生成長。

從鄉村教師角度來看,高小強建議:一是老師應和學生在一起,而非“一下課就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二是以平等的姿態和村民們在一起,三是以協作的姿態和大眾在一起。他發現,很多優秀的鄉村校長、老師有個共同點,即除了自身的職責外,也會承擔起一些課堂之外的其他責任,讓教育和周邊環境連接在一起。

目前,北京懷柔區九渡河小學已開始把一些理念轉變為實踐,比如利用校外的山地蔬菜種植園,與當地農家院相結合,開展蔬菜種植、山村的非遺文化課、爬山等課程,在周圍的招生片區對口的6個村張貼“廣告”召集村民加入到校外指導教師庫中等。在該校校長于海龍看來,“農村的孩子就應該有農村孩子的樣子,但是現在農村孩子逐漸失去了農村孩子很多的優勢,我們就挖掘讓農村孩子恢復應該有的樣子,恢復他的優勢”。

“在城鎮化的大趨勢下,我國的鄉村正在經歷轉型。我相信傳統的鄉村文化不會完全消失,它們會部分地轉化為新的鄉村文化。在這個過程中,讓鄉村教育扎根鄉土,與鄉土文化相互結合,我們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認為,現在很多鄉村學校都在開展相關的創新實踐,他們的成功經驗值得總結推廣,不同的鄉村學校可以因地制宜進行借鑒,這也是舉辦此次研討會的重要意義。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