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用“忠誠”來詮釋自己的行為
2021-03-23 14:50:29 來源:中國青年報
1
聽新聞

新學期剛開始,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就讓蘭州大學一年級入黨積極分子直呼“過癮”“有味兒”“有營養”。

這堂課的授課陣容強大,既有來自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第二醫院的4位“戰疫英雄”,也有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思政課老師,蘭州大學黨委書記也傾力加盟。

2020年1月25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急診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張蓓主動請纓逆行武漢,在武漢協和醫院等地參與重癥患者救治工作近50天,總結出了新冠肺炎老年患者有創機械通氣治療的獨特經驗,并在武漢火線入黨。

“要將對祖國和人民的忠誠熔鑄到自身學業和事業發展之中去。”作為一名軍人的后代,張蓓用“忠誠”來詮釋自己的行為。

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的80后醫師曾曉麗是甘肅省第六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在得知湖北需要繼續增援后,她第一時間寫下請戰書:“我會努力做好防護,盡量不被感染,如果我真的不幸被感染,我覺得我的同伴會救我。如果救不回來,我也可以接受。”

來到武漢市中心醫院后湖院區,迎接曾曉麗的是一個個嚴峻的挑戰:其所在病區80%以上的患者都是老年人,并且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種疾病,病情復雜,治療難度大。曾曉麗為每一位患者制定科學、精細的診療方案,同時也關心患者的生活需求和心理狀態。一位老年患者不愿吃飯,她便和患者的子女通話,了解他的飲食喜好,并從自己的盒飯中省下榨菜給他,鼓勵對方重燃求生欲望。

在武漢期間,曾曉麗還負責制定醫療隊的工作流程、各項核心制度、患者管理方案,既提高了醫療質量和團隊的工作效率,又保障了醫務人員有充足的休息時間。“國家安寧,才是我們最大的福分。”曾曉麗說,奮戰一線是當代青年的責任,也是榮耀。

曾曉麗的老師、甘肅省醫學會呼吸與結核分會主任委員劉曉菊在接到通知的幾小時后就奔赴武漢,擔任起甘肅第六批援助湖北醫療隊的隊長。剪掉留了十多年的長發,離開剛滿月的孫子,瞞著88歲的老父親……劉曉菊坦言,這是一名黨員醫務工作者的職責使然、職業使然。

一到武漢,劉曉菊便立刻行動起來,帶領團隊在1個月里收治82位新冠肺炎患者。“冬去春來、山河無恙,所有的辛勞和汗水在頃刻間消散。”劉曉菊說,雖然過程艱苦,但“一切值得”。

再次回首抗擊疫情的日子,蘭州大學第二醫院院長王琛幾度哽咽。2020年2月17日,由他擔任隊長的第五批甘肅省援助湖北醫療隊啟程奔赴武漢。這支隊伍由來自甘肅省內12個市州、57家醫療機構的147名醫護人員組成,大部分是80后、90后。

王琛心疼這些年輕人,“工作任務繁重,有護士剛回到駐地就暈倒了。”在武漢,隊員們除了醫護工作外,還扮演著家屬、護工、清潔工等多重角色,一穿上厚重的防護服,就不能吃喝,極易導致脫水和低血糖。

“即便是這樣,大家還是搶著干臟活、累活。”王琛說,在武漢期間,醫療隊取得了全隊隊員零感染、安全生產零事故、進駐人員零投訴、治療患者零死亡的成績。

疫情當前,新時代衛生健康工作者的精神風貌、職業操守、意志品質和應急能力,讓現場同學感佩不已,觸動頗多。

“這是一種以命易命的覺悟,是一種心甘情愿的奉獻,需要我用一生來體會和感悟。”在現場聆聽戰疫故事后,蘭州大學2020級口腔醫學院本科生安若琪對醫生的使命和擔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正是有了無數人的自覺擔當、主動奉獻,才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蘭州大學黨委書記馬小潔說,此次疫情中,青年一代經受了嚴格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特別是以90后為主體的年輕一代挺身而出、沖鋒在前,踐行著一代代共產黨人心懷“國之大者”,將小我融入大我,立足崗位奮力拼搏的情懷。

“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一名在場大學生深有感觸地說,這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內容豐富的黨史課,讓平視世界的一代家國情懷更加深厚,視野格局更加寬廣,自信向前,迎接美好未來。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