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人口年齡構成中,0—14歲人口為25338萬人,占17.95%;15—59歲人口為89438萬人,占63.35%;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18.70%。與2010年相比,0—14歲、15—59歲、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別上升1.35個百分點、下降6.79個百分點、上升5.44個百分點。我國少兒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調整取得了積極成效。同時,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未來一段時期將持續面臨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壓力。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已降至8.8億。與此同時,0—14歲的青少年人口增加緩慢,而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增加迅速。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人口學研究室主任、山東大學移民研究所所長宋全成教授分析,一方面,勞動力人口的絕對量在不斷下降,已跌破9億;而勞動力年齡中位數已達38歲,勞動力在變老。另一方面,老齡人口增加迅速,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在此背景下,提高勞動力人口的技術構成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可以發揮重大作用。
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4002萬人,毛入學率為51.6%,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但與我國勞動力規模相比,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規模仍然較小。
“高等教育應繼續擴招,大幅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勞動力規模,以應對勞動力人口減少所帶來的挑戰。”宋全成說,我國高等教育要提質增效,應在培養學生研究能力和創新思維上下功夫,在課程設置上,聚焦培養學生應對社會與時代挑戰的能力,增加社會實踐課程和交叉學科,以滿足經濟與社會發展對大學生能力素質的新要求。面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最緊缺的專業和技術,高等院校還要積極開辟新領域,如集成電路、芯片、航空航天等,以培養更多的緊缺型高精尖人才,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培養更多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此外,還要積極搭建國際人才的國家平臺,吸引全球人才為我所用。
“中國高等教育可以通過擴招、提質等方式,推動我國由人口大國變為人才大國,以人才大國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勞動力人口減少所帶來的影響。”宋全成說。
在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關成華教授看來,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面向未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深和勞動力人口規模的不斷縮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將提高人力資本作為內生動力。
“人力資本提升一靠教育,二靠提高人的健康水平。”關成華說,教育必須進一步提質增量均衡,才能在人力資本的培育和提升中發揮更大作用。
他建議,一是要提供多樣化的教育選擇。在終身學習背景下,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家庭條件、不同成長經歷的人群,對教育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民辦、公辦、企業大學、老年大學等,教育百花齊放才能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二是要多元主體協調。多樣化教育的提供,既有政府、公益機構、智庫等主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力量是企業。多元主體要平等協商求共識,教育發展才更有活力。三是要推動高校多中心治理,激發創新活力。高等教育要探索以院系為中心,給院系充分的辦學自主權,把權力和資源合理下放給院系、教授,以激發高校、科學家創新創造活力和動力,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