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父母們都能在孩子的成長中不缺位也不越位
2021-06-28 11:16:07 來源: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系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部分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也可以看作是完整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中的某個位置如果有缺失,系統中的上下游鏈條就會受到影響,教育也是一樣。父親的角色如果在家庭教育中有所缺失,必然影響整個教育生態系統的功能和運行。

現在不少因父親缺位帶來的教育或社會問題,都令人感到憂心。清華附小作為一所百年老校,非常重視父親在教育生態位中的作用,開展了一些探索和實踐,來幫助父親們認識自己的獨特作用,擔當起教育中的應盡之責,家校共同建立完整又功能良好的共育生態系統。

價值引領:家校共育中父親生態位的出發點

清華附小第二任校長周詒春曾提出“造就完全人格之教育”的理念,學校百年來的歷史和文化積淀啟示我們,教育必須關注學生完整人格的培養。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決定性作用,在塑造孩子精神人格、造就完全人格之教育中,父親往往扮演著理性和把握方向的角色,有其不可或缺的生態位。

清華附小結合一百多年來的教育實踐,將價值引領、課程引領、公益引領確定為推動學校發展和家校共育的出發點、發力點、支撐點。學校從培養學生完整人格和全面發展的個性出發,堅持“兒童站立學校正中央”的教育哲學,把成志教育的價值觀塑造作為家校共育的方向標與指南針。

關注孩子人格的完整成長,就必須提供完整的教育,就必須發揮父親在家校共育生態位中應有的真功能。在這個價值觀的指引下,學校開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在每年的開學典禮上,校長竇桂梅都會闡明學校鮮明的價值取向,例如體育是看得見的德育、慈而知教、陪伴才有感情……學校連續10年堅持評選年度成志十大好家風故事。用校風影響家風,讓家風與校風同向同行,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家風評選倡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特別注意引導父親們發揮自己的作用,成為樹立和傳播好父親榜樣形象的一個機會與平臺。

比如三年級學生小王的爺爺和爸爸都是很好的父親榜樣,他們一家三代的家風故事也成為全校的佳話。小王的爺爺是國家級貧困縣的一名基層教師,一輩子扎根農村教育事業,40年來幫助小山村走出了100多位大學生;小王的爸爸則放棄了國外的優厚待遇,留在清華大學任教,子承父業,繼續為國家教書育人;小王在爺爺和爸爸榜樣作用的引領下,從小承志立志,品學兼優,樂于助人,不斷走向更好的自己。

課程共建:家校共育中父親生態位的發力點

課程是育人的主渠道。學校將家長看作課程建設的生力軍與合作者,將課程共建作為家校共育父親生態位的發力點。家長借此可以更深入地參與學生的教育與成長,更多地參與學校教育的建設與發展,更及時地調整家庭教育的方式與方法。

學校定期開展親子共學日活動,邀請父母走進課堂,體驗孩子一日的學習生活;在科技、體育、閱讀等主題實踐活動中,邀請父親們為學生上課,體驗一次小學教師的生活。父親們參與課程共建,不僅拓展了學生的學習資源,也開闊了孩子的眼界,同時增加了親子間的相互了解,展現了父親們責任擔當的形象。

無體育不清華,體育也是清華附小的核心課程。我們意識到父親在培養孩子體育愛好和習慣方面的獨特作用,鼓勵父親們陪伴孩子一起鍛煉,幫助孩子愛上運動。在學校足球聯賽期間,清華大學的每個足球場都能看到爸爸帶著孩子練習足球的身影。每年的足球聯賽中,學校都會評選足球爸爸和足球媽媽;每個周末,學校會開展家長自發組織、學生自愿參與、跨班級的各項嘉年華和體育訓練活動。

公益引領:家校共育中父親生態位的支撐點

在價值引領和課程共建的同時,學校特別關注那些父親缺席和特殊家庭的教育,通過家校溝通日、家長進修學校等途徑,針對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進行分類分層指導,努力關注到每一個家庭的需要。

有一位小濤同學,學業成績一般,在班里很少說話。班主任與家長溝通后發現,父親在這個家庭嚴重缺位。交談中這位身為設計師的爸爸反問了老師一句話:“您見過公雞帶小雞嗎?”班主任并沒有馬上反駁,而是不急不躁地說:“您的兒子需要爸爸的關心和榜樣。孩子問題的表象后面是父愛的缺失,反映了他得不到男性長輩的欣賞而產生的不安……”在老師的耐心勸導下,這位爸爸終于慢慢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學會用理性平和的態度來悅納孩子的現狀。因為父親的變化和關注,小濤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家庭教育的顯示器。父母的教育理念變了,孩子成長的不良土壤也就隨之改變,影響孩子成長的因子就會發揮好的效能,促進他完整人格的培育與發展。

為了讓更多的“公雞”學會帶“小雞”,學校還專門成立了家校共育研究院,開展家長沙龍,彼此分享經驗,邀請專家支招。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一個又一個“公雞帶小雞”的故事不斷上演,越來越多的父親參與到家庭教育和家校共育中來。

其實,教育和引導孩子完整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長的過程。愿父母們都能在孩子的成長中不缺位也不越位,陪伴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者單位系清華大學附屬小學)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