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正在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社會問題。參與PISA2018調查的41個經合組織/歐盟國家中,只有7個國家的青少年生活滿意度超過8分(十分制),自殺成為富國15-19歲青少年的頭號死因。物質的豐饒并不必然帶來精神的富足,從根本上說,人存在的意義感、責任感在于人與這個世界的連接。弱化甚至失去了連接,人就變得飄若浮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報告指出,在家庭中,與家人共處的時間、父母陪同戶外活動的次數以及孩子在家中的參與權影響青少年的幸福感。PISA2018的調查顯示,在學校里,教師給予學生的關心支持、學生之間的合作而非競爭、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是影響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的正面因素;校園欺凌則是最大的負面因素。這些報告都表明,人際連接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重建人際連接是培育心靈的方向。連接的重建應發生在家庭、學校、社會乃至人類共同體中。
在家庭環境里幫助青少年建立連接,要從養娃轉向育兒。
一是鼓勵父母的優質陪伴和親子互動。西班牙、美國等的家長課堂建議父母多與孩子面對面交流,通過親子共讀、共進晚餐、一起戶外運動,在日常生活的頻繁互動中引導孩子形成對人生、社會和世界的恰當認知。
二是給予子女適當的自我管理空間。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建議,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父母需要在保護兒童與讓他們適當自我管理之間做出調整,給予孩子更多的商討、決策和自主行動的機會。這既是兒童幸福感的來源,也是為他們獨立生活做準備。
三是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盧梭在《愛彌兒》中舉了一個發人深省的例子。當嬰兒想拿一個較遠的玩具時,成人不要把玩具拿給他,而應該把嬰兒抱過去讓他自己拿。這樣做的好處至少有兩個:一是使孩子不養成指使他人為自己服務的習慣,二是孩子通過親身行動才能讓欲望與能力相匹配。家庭生活中的越俎代庖,將導致孩子無法建立自我與世界的適當連接。
四是讓孩子參與社區服務。無論是西方的諺語“施比受更有福”,還是中國的古話“助人為樂”,所表達的意思都是幫助他人,有能力為他人服務,是一件令人快樂和自豪的事。在為他人的服務中,未成年人體驗到自我效能感、責任感,建立起“我”與更廣泛的社會的連接。
在學校環境里幫助青少年建立連接,要從教書轉向育人。
一是育人比教書更具根本性。多項研究表明,當青少年感受到來自教師對自己的關心和支持時,他們就更可能取得好成績、動力更足、校園生活更投入,對自己的生活更滿意,更少嘗試抽煙喝酒等危險行為,更少產生頭痛、失眠、抑郁、焦慮、攻擊性;教師的關心對弱勢群體的學生來說更為重要。
二是改變單一的學業評價。斯坦福大學“挑戰成功”項目組認為,過分強調學業成績不僅給學生帶來過重的心理壓力,導致青少年沒有時間自我探索,難以成長為有韌勁兒、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同時也使學業一般的學生邊緣化,被判定為甚至慢慢也自認為是沒有未來的人。目前,多國已經開始探索教育評價的多元化改革,推動學業評價的過程化、評價內容的綜合化。
三是強調同輩群體的尊重與合作。天資在英文中被稱為“gifted”,意思是白白得來的恩賜,沒什么值得驕傲自滿的;既然是上天的特殊恩賜,那就意味著要對社會乃至人類肩負特別的責任。反過來,如果資質平平甚至愚魯也沒有什么可悲的,每個人都是特殊的,在社會中發揮不同的作用。各適其才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資質與責任的匹配,才是平衡的教育。
四是杜絕校園欺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全球校園欺凌報告顯示,任何一位看起來“不同”的孩子都容易成為校園欺凌的對象,如不符合性別規范者,以及長相、種族、國籍、膚色等看起來“不同”的孩子。法國以中學生為對象的“全國校園氛圍與受害情況調查”和以中學校長為對象的“校園安全信息與警覺系統”為長期監測和實時上報校園欺凌事件提供了便捷路徑。
為更好地實現全面育人,建立全國性的領導和信息連接也是必要的。多個國家已通過教育部、衛生部、專業組織的聯合,共同確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和政策;通過年度問卷、專項課題等方式實現青少年身心健康狀況的全國摸底和長期監測;建立兒童安全網站和心理健康電子數據庫,確保中小學與專業機構共享數據,為未成年人提供全國性保護網絡;發放心理健康小冊子,組織講座、微電影和征文比賽等,促進全面育人信息的廣泛傳播。
國際社會已經高度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并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有些做法可資借鑒,有些效果尚待顯現。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在社會生活現代化帶來的個人獨立性與孤獨性并存的時代,只有重視并重建個體與世界的連接,才能有效促進青少年完整的心靈成長。
作者:生兆欣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