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漢子讓人參烙上“中國印”
2022-09-27 21:52:13 來源:財訊網
1
聽新聞

引言:

他這輩子注定要跟人參結緣。

他愛參如命——為它成長嘔心瀝血,變伐林種植為非林地種植;

他愛參如子——為它能在世上立足,把產品命名漢參;

30年來,張益勝以《神農本草經》為讀本,逐漸在集安益盛藥業培養起特有的人參文化——

巍巍長白山,滔滔鴨綠江。

祖國邊陲,吉林省的集安市,隔江與朝鮮相望。

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高句麗遺跡裝點著的古城集安,群山環抱,景色宜人,俗稱“塞外小江南”。

9月20日,集安益盛藥業麾下的益盛漢參化妝品精深加工聯合體項目竣工投產。

這個項目屬于長白山人參產業集群10大項目的重頭戲。

長白山人參產業集群10大項目,是國家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批準在全國第一批年產值超過100億元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益盛這個項目投資2.4億,占地210畝,生產廠區占地31500平方米,引進了國際最先進的乳化均質設備,整體生產過程全面采用自動化的生產設施,將生產效率、生產安全和產品的質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全面投產后可達到50億的年產值。

竣工投產儀式上,益盛藥業集團董事長張益勝臉上露出少有的喜色,他說,益盛藥業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巨大困難,沒有消極等待,而是發憤圖強,這是益盛藥業全體員工始終不忘初心,始終堅守關愛眾生、誠信篤實、以人為本、創新為先的核心理念的結果,是益盛藥業全體員工汗水和心血的結晶。

物華天寶,人杰地靈。

30年來,他帶領一個大山里走出來的群體,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把一個中藥企業神話般地變身上市藥企……

連綿不斷,久久為功。

30年來,這位大山里的漢子始終如一,堅守信念,用心血為人參烙上“中國印”……

山之氣——長白山紫氣云霞孕育出的性格

是大山給了他靈感,

是大山給了他力量。

山的品格是蓄積,是包容,是奉獻。

張益勝,1956年6月出生于遼寧省桓仁縣樺樹甸子鄉。這位來自農村的青年,帶著激情、信念和夢想,一下子撲進集安的群山中,1979年,擔任集安縣知青總廠生產科長,后來任精鑄廠廠長、集安市就業局副局長、集安制藥廠廠長、集安制藥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1994年,張益勝走上集安制藥廠廠長兼黨委書記的位置。上任時企業已經步入低谷,產品滯銷,職工連續八個月未開支。是集安的大山給了他人生的啟迪,我們守著長白山,生活在中藥資源寶庫中,我們的產品就是人參,這是中國的百草之王。他的案頭有一本書,《神農本草經》,這是中國最早文字記載的人參,對人參藥用價值說得非常清楚,這42個字,張益勝永世難忘:“人參,一名人銜,一名鬼蓋。味甘,微寒,無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志。久服輕身”。經過市場調研,企業生產開發系列產品,大力促進銷售,不久,企業從低谷中成功突圍。這時,人們突然發現,這位來自大山里的領頭人,他有大山一樣的品格,能包容,講奉獻,有辦法,特別是他對人參情有獨鐘。

1997年,企業依法變更為民營性質的益盛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張益勝成為董事長。

在博大雄渾的長白山腳下,關于人參的故事總是籠罩著一絲神秘。當地流傳著“下有人參,上有紫氣”的說法。

人參,不僅為人們帶來了長白山的云霞紫氣,更帶來了白山黑水的瑰麗與神奇。自此,一心致力于發展人參品牌的張益勝被大山里的人們認可。

山之根——深植于華夏大地心系國家命運

水是有源的,山是有根的。

它深植大地,刀砍火燒,地震洪澇也巍然屹立;

它脈連千山萬水,心系國家人民,永遠有位有為。

益盛藥業在藥企中崛起,巍然屹立如一座大山。

益盛藥業一開局就定下了“扎根傳統文化,依靠現代科技,打造完整的人參產業鏈”的發展方針。張益勝發誓要把長白山人參品牌,做到中國的一流品牌、世界的一流品牌。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目標宏偉,需要站位高遠。

張益勝跑遍國內外了解人參市場,他發現人參產品良莠不齊,產自中國長白山的人參居然蛻變成別的品牌在招搖,他吃驚,更是痛心。人參這種中藥特色資源,是上天饋贈給我們中國人的寶物。企業要“傳承中華文明,服務人類健康”,必須將人參“烙上中國印”。他給企業產品人參命名為“漢參”系列。命名“漢參”,是為了復興中國人參文化,振興中國人參產業。

企業二次創業,上游是種植,因為打上了中國的烙印,就不能有任何損害這個字眼的成分存在。

張益勝在對人參產業現狀研究中發現,參農傳統種參有三大弊端:

砍伐樹木,破壞生態;參農多年無序開發,造成山林土地瀕臨枯竭;種植沒有制定標準,對土壤、肥料不經檢測,對農藥沒有嚴格的限制,所以導致部分人參出現重金屬和農藥殘留超標的問題。

不把這三大弊端革除,就永遠解決不了人參產品的源頭質量問題,建立可追溯體系更不可能。

為了革除三大弊端,首先要改變種參的模式。益盛藥業首家實施非林地的人參種植。自2006年到如今,益盛藥業累計投資三個億,已經種植的面積12000多畝,每年產新面積為兩千畝。為了改良種植人參的土壤,專門研究發明人參專用有機肥,應用在人參播種之前,要進行1—2年的土壤改良。上了微生物有機肥場項目,更是為了防止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

首家非林地人參種植,沒有經驗,2007年到2009年,很多人參爛在地里,令人痛心。張益勝沒有灰心,繼續投入資金創立科研機構進行專門研究。

2013年,首批“益盛漢參”喜獲豐收,2014年開始大面積產新。益盛藥業的品種——漢參一號,在研發、創新和種參過程中,一套完整的種植技術體系形成,獲得了近20項有機認證和國家專利。到2018年,企業的投入資金大部分回籠,并且開始大面積盈利。

非林地人參種植基地,成為我國第一個獲得GAP認證的非林地人參種植基地,益盛藥業被國家相關部門確定為“國家非林地人參種植技術引智示范單位”。

建立在可追溯體系上的益盛漢參,經國家權威機構連續檢測,有效成分含量遠遠高于國家藥典標準,農殘和重金屬含量遠遠低于國際標準。這標志著益盛漢參的內在品質,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準,而且具有可靠的穩定性與一致性。這個結論驗證了非林地人參種植技術體系的先進性和完整性,從源頭上獲得了技術品牌的強力支撐。

參農與益盛簽合同種植人參,參農空閑來參加公司勞動,還有工資。藥業帶動集安周邊鄉村扶貧和農業增產,拉動周邊鄉鎮農民致富。

歷經10余寒暑,益盛藥業先后發明了漢參10大創新科技:要培育高品質人參,人參種源至關重要。益盛藥業經過多年改良實驗成功培育出抗病能力強,農藝性狀佳的漢參1號良種,為非林地人參種植提供了優質種源保證。

為解決傳統化肥、農藥帶來的重金屬、農藥殘留問題,益盛藥業研發出了人參專用有機肥和微生物肥。

益盛藥業研發出栽參機來解決人工作業弊端,形成了標準化、規范化的人參種植體系……

具有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這樣心系國家命運。

益盛藥業這座巍峨挺立的大山,穩穩地根植集安大地。

山之魂——讓古老藥材人參煥發的新活力

人的精神境界賦予山之魂。

山的無私在于它孕育萬物而不索取;

山的博大在于它編織希望給人感悟。

中游的運作,企業確立“傳承中華文明,服務人類健康”的神圣宗旨。為實現企業遠大戰略目標,在企業內部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管理人員聘任制、崗位工資制。堅持技術創新,設立藥物研究所和技術開發協作中心,與國內20余家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緊密技術協作關系。對全部車間和生產線進行GMP改造。

張益勝致力于科技研發,他認為這是企業快速穩健發展的捷徑。

經過科學論證,種植6年的園參,主要活性成分人參總皂苷的含量最高,年頭再高逐漸降低。因此企業原料都是獨家生產6年根人參。“益盛藥業生產的振源膠囊,品種是單體Re,含量是人參根部的30倍。”

益盛藥業在成立初期,就著手將《神農本草經》中對人參的功效描述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通過與全國知名高校建立緊密技術協作,將人參的根、莖、葉、花、果全株開發出國藥準字號產品,并分別獲得發明專利,是化妝品行業唯一實現人參全株開發的企業。張益勝說:“對人參全株開發,在中國乃至世界我們是第一家,至今沒有第二家。”

益盛生產的12種劑型,117個品種,131個批準文號的產品中,6個品種為獨家生產品種;1個品種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51個品種列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 17個品種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益盛”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多年來,公司形成了益盛漢參種植、益盛永泰蜂業、益盛漢參化妝品、漢參產業園、益盛彩印包裝有限公司六大板塊的供應鏈格局,益盛藥業圍繞六大產業發展戰略不斷積累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將強勁的企業勢能轉化為服務人類健康的優秀產品,踐行著一個醫藥企業對社會的崇高責任。

下游的運作,益盛藥業建立四大營銷中心:藥品營銷中心、食品和保健品營銷中心、化妝品營銷中心和中藥飲片營銷中心。

山在腳下,益盛藥業在穩健發展;山外有山,益盛藥業將廣闊的世界擁入懷中。奮發有為,兼濟天下。

益盛藥業的服務宗旨,每個員工都爛熟于心:關愛眾生、誠信篤實、以人為本、創新為先。四句話飽含著價值觀、道德觀、人才觀、發展觀。益盛員工據此遠避喧囂浮躁,遵循這個宗旨,敬業創新,公益擔當,自強不息,穩健前行。

益盛藥業在國家有難的時刻,總是勇于擔當,汶川地震,非典流行,疫情突發,總能看到益盛藥業在捐款捐藥。

2011年3月18日,這位從大山里走來的漢子張益勝領導的益盛藥業,在深交所成功掛牌上市。

多年來,益盛藥業獲得全國守合同重信用單位榮譽稱號和三A級信用等級證書、高新技術企業中國馳名商標等18項國家級榮譽。誠信,在益盛藥業成為資本優勢,促成高品質的合作與共贏,不斷鞏固和擴大營銷網絡。

2020年8月在云南召開的“2020全國藥店周暨中國醫藥工業百強年會、中國醫藥互聯網經濟年會”上盛大頒獎。益盛藥業榮登“中國中藥企業TOP100排行榜”,成為中國中藥企業的領跑者和引領者。

30年以來,中共黨員張益勝先后榮獲集安市勞動模范、通化市優秀黨員干部、吉林省勞動模范等稱號。當選為集安市十四屆人大代表,通化市四屆人大代表,吉林省十屆人大代表。2021年當選吉林省中醫藥健康產業協會會長。

他從大山里走來,他這輩子離不開大山。大山的情懷,磕磕絆絆陪同張益勝一輩子。

變伐林種植為非林地種植,是因為他愛參如命,為了讓人參能夠綠色生態,可持續生存,永遠服務健康中國;

他為人參烙上“中國印”,命名漢參,是因為他愛參如子,為它能在世上立足,出色出彩。

高山仰止,大山賦予他靈感,給予他希望。30年來,他沒有辜負大山,是他讓古老人參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活力。(文/作者:李曉峰 王愉)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