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部一些欠發達地區,有人憑借對藝術、體育的熱愛與特長走出大山,也有人因現實與理想的差距苦惱著。近年來,國家對于體育、美育發展越來越重視。2021年9月,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印發文件,進一步對深化高校藝術類專業考試和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考試招生改革作出部署。未來,這些被捆住翅膀的藝體特長生能否振翅高飛?
選擇:被落后思想觀念絆住腳步
“昭覺中學校園十佳歌手大賽獎狀”“首屆涼山青年歌手大賽晉級證書”……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昭覺中學高三學生吉克的手機里存著好幾張照片,她視若珍寶。
“我很喜歡音樂,老師都夸我天賦好,我也想通過藝考考上好大學。但是參加藝考培訓至少要三四萬元,家里實在負擔不起。”不走藝考這條路,吉克希望自己能“拼一拼”考上民族預科班。
吉克所說的“培訓”,是目前大多數藝體特長生在高考前都會選擇的旨在提高專業水平的培訓,通常由校外專門機構提供。在中西部和農村地區,由于考生相對較少、辦學資源不足,當地甚至沒有此類機構。比如對于昭覺縣的藝體考生來說,他們能選擇的最近的培訓機構,在成都和西昌。
培訓短則4個月,長則將近一年。學費、路費、生活費、住宿費等動輒就要幾萬元。這成為許多藝體特長生和家長的“心病”,也絆住了一些有志于此的學生。
全國政協常委、教育部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杭州師范大學原校長杜衛指出:“在藝考中,舞蹈等專業需要童子功,而美術、設計等通過一兩年培訓就可以學成。這類培訓愈演愈烈并形成了產業,資本進入,費用高昂。”
采訪中,多位校長和教師坦言,對于教育相對落后地區的學生而言,參加藝體考試讓他們更有機會進入理想的大學,改變命運。但另一塊“絆腳石”也正是對藝體考試的偏見。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第二中學音樂教師段積環告訴記者:“曾經我的班上共28名學生,27人都通過藝考圓了大學夢。多年前還有一個初中畢業后就在家放羊的女孩,因為偶然的機會成為特長生,后考入河西學院音樂系,現在已是中學的一名音樂骨干教師,徹底改變了人生。”但他轉而嘆了口氣:“在農村,特別是中西部的農村,學生、家長對藝體學習和高考的了解十分有限。家長們說學這些沒什么用,認為是‘旁門左道’。”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阿爾山一中校長楊小義也有同感:“一些學生、家長依然認為選擇藝體考試和職業教育就低人一等,觀念非常落后于時代。”
疑惑:校外培訓并非一定要上
面對現實的困難,對于欠發達地區藝體特長生而言,校外機構提供的培訓是否非上不可?
首先是硬件方面。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扎賚特旗音德爾第三中學校長王東升告訴記者,學校的設備經費并不充足:“我們經常會采用在外‘化緣’的方法,拉一些商家或政府的贊助。比如學校的大部分樂器都是政府部門捐贈和采買的。”
其次是師資。2021年畢業的昭覺縣民族中學籃球特長生伍和,曾在西昌參加考前集訓。“學校里沒有專門指導體育類考試的教師。西昌的教師給我們提供了很完整的訓練計劃,包括身體素質和專業技術兩方面。”伍和說,經過4個月的培訓,體能提升很明顯,“原來100米最好成績是14秒,現在是12秒。鉛球成績也從原來的8米多提高到10米以上。”
曾去沈陽參加過美術藝考集訓的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應屆畢業生徐霜說:“集訓教師非常嚴格,不僅能在技術上一一輔導,而且一直敦促我們專心畫畫,因此我的進步很大。”
校內教師能否提供這樣的輔導呢?
“校內許多教師都是師范專業畢業,樣樣通,但不精。針對藝考的素描、色彩、速寫項目,教師們還達不到指導的水平;而且教師參與藝考輔導的工作量難以計算,也有其他教學任務,輔導時間有限。”阿爾山一中美術教師陳亞娟說。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美術教師、廣東省學校美育工作指導委員會常務委員鄭舒文提供了另外的視角。“與語數外等學科不同,中學藝術類教師并不參與藝考的出題、改卷,不了解考試標準,這就給了機構輔導的空間。此外,培訓機構常常‘販賣’焦慮,讓考生和家長相信只有經過培訓才能考上。這種風氣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鄭舒文說。
在首都體育學院原校長鐘秉樞看來,培訓的需求固然存在,但需要理性判斷。“對于中西部和農村地區,最關鍵的是體育課開設程度、體育普及水平,以及學校有沒有運動隊、平時有沒有充分的訓練。”鐘秉樞說,“如果很少開展體育活動,學生又想參加體育類考試,就必須經過培訓才能達成目標。”
未來:起飛平臺如何更高更廣闊
位于大涼山腹地的昭覺縣,曾經最為人熟知的是“懸崖村”。如今,這里已經大變樣。
近三年,昭覺縣新增運動場地22.2萬平方米,是涼山州唯一的足球基地。“人家說,一個縣修那么多運動場做什么?我們三區三州少數民族的孩子,音體美是強項。2017年以來學生參加省州校園足球聯賽、美術作品大賽、歌唱比賽等各類比賽,獲得許多榮譽。”昭覺縣教體科技局局長勒勒曲爾說。
通過一組數據,足可見當地政府發展教育的決心。“縣里一年的財政收入1個多億,但為學校、教育投入將近20個億。”勒勒曲爾表示,縣里已經多次商討,決定下一步要加大宣傳力度,轉變家長觀念,還要深入考察,把外面有實力、真正做教育的藝體考試培訓機構引進來。希望通過政府補貼、機構讓利、社會公益組織參與等形式,為學生解決實際困難。
甘肅省天祝縣的高中學校也選擇了“文化課立校、藝體課興校”的路子。當地藝體考生少,他們的所有學習、訓練幾乎都由校內教師指導完成。
“學校要把藝體高考做好,還是要在教師身上下功夫。”2012年去首都師范大學讀研深造的天祝一中美術教師劉建文深有感觸。就在2021年,甘肅省86個縣市中第一個藝術體育教育中心在天祝縣成立,每周都要對音體美教師進行培訓。
作為藝體教育中心美術教研組組長,劉建文將今年的培訓重點放在提升教師專業能力上。他正帶領教師們積極籌建美術教學資源庫,還要舉辦全縣美術課堂教學大賽。
地方探索在進行,國家層面也在為藝體人才的培養進一步規范、暢通渠道。
2021年9月,教育部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普通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考試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規范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考試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鎖定了同一個關鍵處——提高文化成績要求。
“這是藝術人才選拔的應有之義。”杜衛表示,培養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需建立在較好的文化素養之上。提高文化要求,符合立德樹人根本要求,也將打擊藝考投機取巧的不正之風。這些都將有利于藝術人才的長遠發展。
“文件傳達了一個信息,體育人才首先是學生,其次才是運動員。”鐘秉樞表示,不降低運動健兒文化水平要求是國際通行做法,更是體育強國的慣例,“我們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要讓體育與教育有機融合。體育不但不會影響學業,反而能促進學業。”
“雙減”政策背景下,鐘秉樞更看到了希望。“一方面,學生有更多時間參與體育、藝術活動;另一方面,中西部、農村、城鄉接合部的學生,和城市學生有著一致的學習時間,而前者更有吃苦精神,課外活動選擇相對少,那么他們將更有可能通過體育、藝術等發展其特長。”鐘秉樞說。
此外,2021年財政部、教育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4部門明確,自2021年秋季學期起,上調國家助學貸款額度;體育美育進中考的落地,也正在改變師生、家長的觀念……
“最重要的是,欠發達地區要持續提高基礎教育水平,真正把教育放在戰略地位,從而提升學生們起飛的平臺高度,讓他們擁有更多選擇的機會。”杜衛說。
(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中國教育報》2022年02月11日第5版
標簽: 欠發達地區藝體特長生如何成長 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