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鄉土味”的勞動教育
2022-01-29 09:05:13 來源: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親近鄉土,涵育鄉情,傳承鄉風。”近年來,河北省青龍縣基于本地資源,將日常生活勞動教育作為學生終身發展重要內容,將農業生產勞動教育作為前瞻性育人、科技推廣、助推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將社會服務性勞動作為學校與家庭教育的重要補充,努力辦好充滿濃郁鄉土味的勞動教育。

基地學農親鄉土

“八山一水一分田。”老區青龍是典型山區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該縣就是“農科教結合,三教統籌”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縣,幾乎校校有校田。

近年來,青龍縣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山場資源,在校內外開辟建設“研”“學”“做”合一的勞動實踐基地。春有花、夏有葉、秋有果、冬有綠,馬圈子小學利用原有校田開辟了百花園、百果園、百蔬園,并順應節氣變化開展“春種夏管秋收冬藏”實踐活動。

一棚三地四園九小種植區,青龍縣祖山總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基地建設格局。祖山蘭亭中學建日光溫室大棚,引入智能設備,全天候開展數字化設施農業勞動教育。打通圍墻為學生勞動實踐開拓空間,沒有校田的鳳凰山益海學校則租賃西鄰農戶菜園,建成了種植園……

據縣教體局教育股股長王進仕介紹,全縣建有校內外勞動實踐基地68個,面積近百畝,設置“生活與體驗”“種植與養殖”“科技與實驗”等主題,每所學校都在基地使用上下足了功夫。

如今,勞動實踐基地已成為孩子們親近鄉土的樂園。孩子們在農業生產實踐中與土地親密接觸,學習勞動技能,感受勞動喜悅。

同時,青龍縣還創新基地管理,探索科技興農新路徑。頭道溝寄宿制小學是樣板之一。該校通過養殖生豬、家兔,種植農作物創造經濟效益,建沼氣池產生沼氣燒熱水供學生使用,沼氣池廢料作為基地肥料,種植果蔬、糧食供給食堂,食堂剩飯剩菜再喂養生豬、家兔。“這種微循環模式對當地村民致富起到了示范作用。”校長鮑萬飛很自豪。

豐富課程育鄉情

近年來,青龍縣開發《美麗的青龍我的家》《中學生生產與生活技能》等地方教材,并指導各校形成食育、手工、藝術、科技、創客等特色課程,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品嘗幸福滋味,涵育濃厚鄉情。

食育課程助力學生成為“美食小達人”,全縣寄宿制學校開設烹飪課,培養學生基本生活技能。青龍五小將勞動教育與語文、數學、英語等11門專業課程融合,構建課程體系。烹飪課上,老師和家長代表指導學生制作黏豆包、桲欏葉餅,學習滿族飲食文化。

三星口初級中學則利用種植的葫蘆進行烙畫、雕刻、創作,形成本校獨特的葫蘆文化。大森店小學利用農耕園植物進行種子畫、葉貼畫、植物標本制作,定期進行優秀作品展。婁丈子小學將絲網花、衍紙畫、鉆石畫、紙藝、玉米皮編織等納入課程內容,開展“一班一特色,一生一特長”創建活動。

學校還通過設置藝術課程引導學生成為“審美小專家”,各校挖掘利用沙、石、土等身邊自然資源,形成校本課程,開展勞動審美教育。雙山子初級中學的“沙畫”、安子嶺初級中學的“石頭畫”、鳳凰山益海學校的“蛋殼畫”、七道河小學的“版畫”、祖山蘭亭中學的“樹枝裝飾”“麻繩編織”等均成為品牌。

各所學校還通過實驗探索科學有效的農業生產方式,激發學生成為“探秘小先鋒”。山神廟小學在生態智慧小農場開辟農家肥自制區,推廣綠色生態種植理念。開展漫灌、滴灌、噴灌等對比實驗,實現節水灌溉、高效灌溉。

此外,學校還利用創客課程引領學生成為“少年小創客”。青龍四小組建機器人、3D打印、無人機等社團,設計STEAM課程,開展項目化體驗活動。學生作品《智能生活伴侶》《樂享生活,聞聲起舞》在2020—2021學年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展示大賽中分獲一、二等獎。

豐富的勞動課程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了鄉土資源特點,山水鄉音鄉情浸潤靈魂深處。“課程開發,勞育結合,有效破解了之前‘有勞無育’‘有育無勞’的弊端。”該縣教師發展中心主任賈興國說。

多元融合傳鄉風

青龍縣滿族人口占68.6%,該縣通過多元融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樹文明鄉風,成立滿族文化教育研訓中心,各校開設滿族文化教育項目,邀請當地民間藝人做輔導教師。教育內容囊括體育類、器樂類、歌舞類、手工類等七大類28項。

剪紙、猴打棒、寸子秧歌等是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龍王廟小學滿族剪紙參加了CCTV-14《金螺號》欄目百所風采校園展播;2019年,三撥子小學猴打棒《金猴鬧金秋》參加CCTV-7《鄉約》開場表演;大森店小學滿族寸子秧歌參加四省滿族文化聯誼會展演……雙山子高中、三撥子中心小學、草碾初級中學分別被評為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

近年來,青龍縣引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村莊和社區,通過考察探究、社會服務等方式開展勞動實踐。孩子們知家鄉、愛家鄉、建設家鄉、服務家鄉的主人翁責任意識愈加濃厚,為樹立文明鄉風打下堅實基礎。

去年,青龍縣獲評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我們將繼續因地制宜,開展有鄉土味的勞動教育,讓孩子們親近鄉土、體悟鄉情、傳承鄉風,為他們終身幸福成長發展奠基。”縣教育和體育局局長馬印說。

《中國教育報》2022年01月29日第3版

標簽:

責編:

精彩推送